r/> 一是整个京城,已经实现了水泥路的全面覆盖。
但许多地方大员,见识到了京城铺设水泥路后的便利和好处。
也纷纷请求向朝廷建议,希望能够在全国各地推广。
而各个绿营和边疆部队,在见识到方便面的丰富口感和便利性以后。
也纷纷上奏,希望朝廷能够将方便面军粮化。
户部之前的偷窃国库银锭官兵,也全部捉拿下狱。
但追回的银锭,竟然一半都不到。
说到这,曹振镛有些小心翼翼的抬起头,仔细观察太子奕纬的表情。
生怕他会突然雷霆大怒。
果不其然。
听到了这件事,太子奕纬立即那锐利的眼神,难得的注视过来。
不咸不淡的说道:
“这些个官兵,既然敢偷盗国库的银锭,就得让他们全部吐出来。
不能如数归还的,那就抄没家产来折算。
如果这样都还还不上的,那就让他的儿子孙子,一代一代的还。
直到还清为止。
还不清的,那他们的子孙后代,就取消例银发放,和考取功名,录用为官的资格。
若有必要,对那些情节恶劣的,直接打入贱籍,对这种人,就不能客气。”
这么严厉的处理手段,立刻吓得曹振庸大气也不敢出一口。
连忙点头称是。
顿了顿。
又接着说道:
“按照太子爷您的建议,以及万岁爷的首肯,奴才已经把吏部一拆为二。
分为吏部官职遴选,以及廉政督查。
这个廉政督查,专职监督官员的贪腐和渎职行为。
只是……专司负责廉政督查的官员,尚未确定。”
太子点了点头,这可是个全新的部门。
人员一旦没选好,将会关系着整个纪律督查的可行性。
毕竟清朝中晚期,整个国家的吏治败坏,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从乾隆嘉庆时期,就已经渐渐展露端倪。
既然如今自己奉旨监国。
就不得不对官场的吏治,施以雷霆手段。
一想到这,便慎重的抬起头,看着眼前的曹振镛,语重心长地叹了口气:
“督查官员一事,必须得找到个铁面无私的官员来主持这项工作。
才能确保廉政事务的彻底进行。
你下去想一想,拟个名单出来。
到时候孤和万岁爷好好商议一下,看看由谁来主持这个工作比较好。
对了,关于挑选八旗子弟,前往世界各国留学的事情,你筹办的如何了?”
一说到这个事情。
军机大臣曹振镛,顿时便卡壳了。
腆着一张脸,支支吾吾,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
重重的搁下了手中的奏章,太子奕纬满脸不悦:
“多大个事儿,能让你这么个百官之首,如此为难?”
哭丧着脸,曹振镛也是一脸无奈,委屈着说道:
“太子爷呀,不是奴才不肯尽心办差,实在是……实在是……”
“实在是什么?有什么话直说便是,不必吞吞吐吐!”太子话语间斩钉截铁。
揉了揉跪的有些发酸的膝盖,曹振镛顿时叫苦不迭:
“太子爷您是知道的,奴才虽然为军机大臣之首。
但说白了也是个汉人。
这些个八旗子弟,能听得进奴才劝的,非常之少。
更何况此番挑选八旗子弟前往各国留学。
哪个国家不是远渡重洋,相隔万里?
这些个八旗子弟在京城里吃好的,混好的。
稍微书读的好的,朝廷里有的是美差等着他。
这些个人,又何必万里迢迢跑到国外去呢?
奴才动员失败,实在有辜负太子爷和万岁爷的嘱托。”
原来如此。
这倒也不怪曹振庸了。
毕竟这些个八旗子弟的尿性。
太子奕纬是再清楚不过了。
一个个身上屁本事没有,反而纷纷白日做梦一般,盼着朝廷能够赐一份轻松的美差。
偏偏清廷对八旗子弟的仕途之路,有格外的照顾。
看来要指望这些人是没戏了。
太子奕纬,长叹一口气,近乎打商量一般的口气:
“既然如此,你去安排一下。
关于挑选到各国的留学生,那就从民间的秀才,举人以及进士中挑选。
不管汉人还是满人。
只要愿意去国外留学的。
期满四年后,在任官选官方面上,朝廷一律给予优待。
但有一点你必须明白,挑选好名单之后。
也务必让这些人记住,。
他们是我大清的留学生。
万事要以爱国为根基。
要求他们,务必留意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发展。
尤其是枪械,电子的发展情况。
以及各国官场和民间动态。
有必要的话,条件允许的话,务必多加详细记录。
并且择机寄回国内,以备国用。
此番他们留学,虽说远渡重洋,相隔万里。
但朝廷对于他们的生活开支,也一律优待。
绝不短缺!
你知道了吗?听明白了吗?”
……
听得太子放宽了条件,曹振镛也这才松了一口气。
如果汉人满人都考虑在内。
那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尤其是以汉人书生为最。
民间多少的汉人书生,一辈子郁郁不得志。
若能够把这个好消息,往皇宫外一张贴。
相信顿时便能够,应者如云。
果不其然。
第2日,京城光华门外。
便贴满了,国家要向各国派遣留学生的通知。
这些通告里头。
把世界各国描绘的极其有趣,乍一听上去,令人十分向往。
而国家给予的生活补助,也是高的令人乍舌。
竟然高达每年7000两银子。
这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大清的一个普通县令,每年的俸禄也才50两左右。(官员们的养廉银,是俸禄的2030倍左右)
折合成今天的消费水平来算,这已经是妥妥的,年薪二三十万了。
更何况留学四五年后,回国后便有优先录用为官的待遇。
这怎能让,众人不欣喜若狂呢?
一时间,酒楼里,茶坊里众多书生议论纷纷。
一个个都信誓旦旦的,拍着胸脯说要为国效力。(顺便赚点钱)
鸿儒寺(外交部)的衙门大门,都差点被踩垮了门槛。
此消息一出,不仅仅是天下汉人书生。
就连一些满族的读书人,也纷纷砰砰心动。
向朝廷请求留学的书生们,犹如过江之鲫,终日络绎不绝。
而在此时,太子奕纬的书案上也收到了一封紧急的奏折。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收到了战败消息。
对于大清的反制感到格外的愤怒。
准备纠集法国,沙俄,日本,以及印度和美洲的殖民地。
准备多国组成联军围攻。
这份意外的奏折,顿时让太子格外重视。
心中暗想。
那个圆明园之殇,难不成要提前来到了吗……?
不!
但要我还有一口气在。
绝不能容许任何人,染指中原。
绝不容许……!!
第53章 大清留学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