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了多达百余人的,留学生队伍入国申请。
德川家齐不由为之错愕。
留学生,用日本的说法就是,类似于当年的遣唐使。
旨在派出精英,在强国留学,以学习他国的一些先进的文化和各个高尖领域。
可如今大清的做法却让,他有些惊掉了下巴。
毕竟这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国家。
虽说有各种腐败和落后,以及闭关锁国。
但奈何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这个被视为庞然大物的大清帝国。
在自己心里,依然是难以企及的珠穆朗玛峰一般的存在。
可如今不知是怎么了。
堂堂大清。
那个号称天下中央之国的大清,竟然向小小的一个日本派出了留学生。
这是搁在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事。
难不成如今的大清,真像伍元华说的那般破败不堪了?
要不然怎么会派出这么多留学团队。
并且以大清朝皇帝的名义,发出协调书。
希望日本国王能够予以配合。
并妥善安置这些留学生。
身为大将军的德川家齐不敢懈怠,赶忙亲自将这些人,安置在自己的大将军府。
毕竟这些人,一个个身怀文韬武艺。
是日本臣民学习模仿的对象,唯有好好笼络在自己的的大将军府,才能够让自己更加受益。
果不其然。
这些大清皇帝精挑细选的书生,很多都是文武双修的。
甚至许多对兵书战策也颇为精通。
安置好以后。
德川家齐还饶有兴趣的与他们共进晚餐。
简单的问了问,他们对日本各地诸侯的看法。
竟然也得到这些留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得到这个霸气的回答。
德川家齐,抚须长叹。
果然是来自中原的精英学子,态度如此霸气,如此的统一。
要是能把他们全部留在日本,笼络在自己身边,那该多好呀。
将来征战各地诸侯,让自己真正统治这个母国。
并将自己的意志贯彻到任何一个乡镇。
那该是多美妙的事情。
事不宜迟。
德川家齐看了看自己身边,有些不太成器的儿子。
再看看这些意气风发的大清留学生。
摆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
简单问了问这些留学生,对如何讨伐这些诸侯的策略看法。
一时间,这些人,纷纷群情踊跃。
奇谋妙策顿时充满了整个书房。
听得德川家齐,连连称赞不已。
尤其是那个30多岁的骆秉章,满肚子的兵法战略,更是让德川家齐赞不绝口。
听着这些中原留学生高谈阔论。
德川家齐甚至在这一刻,竟然有了一种大胆的想法。
那就是,如今英军的第1批支援武器已经到达。
甚至他已经开始迫不及待的,想用武力扫平全国的各地诸侯。
而这些大清送来的跨海留学生。
既可以作为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
也可以作为躲在自己身后,运筹帷幄千里的诸葛亮型军师。
说干就干。
安置好这些留学生,德川家齐马不停蹄的带着儿子,前往武库房查看英军送过来的第1批武器。
吓得儿子赶忙拉住他的衣袖,一脸诚惶诚恐:
“父亲,你应该不会真以为?有了大英国的帮助,就可以向大清挑战了吧!
这个念头,实在太荒唐了。
孩儿斗胆,恳请父亲万万不要有此念头!
以免招来大清的报复。
我们日本向来,人少国窄,火山地震时有爆发。
自唐宋以来,对中原宗主之国,多有依赖仰慕。
万历年间,那不可一世的丰臣秀吉,正是败在了明军手下。
难道如今父亲也要重蹈他的覆辙吗?
这会给我们母国带来灾难的,万万不可呀!”
一脸恼怒的转过脸来,大将军德川家齐,有些嫌弃的像看傻子一般看着自己儿子。
眼神里满是恨铁不成钢:
“你这孩子,要父亲说什么好呀!
谁说父亲要准备攻打大清了?”
儿子德川家庆,微微一愣,想起了这两日的种种不寻常,一句心里话,脱口而出:
“儿子明明记得,那日伍元华前来联络父亲的时候。
父亲明明答应了英国人的条件。
说是愿意伙同英国等国,一起围攻大清。
这话,那可是当着儿子面说的,总不算是有假吧?”
德川家齐,看着这个傻儿子,不由哑然失笑:
“儿子呀,儿子……
你怎么这么天真呢?
这话父亲说过是不假,可父亲又只不过是口头答应而已。
再说父亲宦海沉浮多年,又怎么不知大清对于我日本的重要性。
如果说我日本国是一条蛇。
那么大清,就像是一头硕大无比的大象。
不到万不得已,自然不可轻举妄动的挑衅。
为父之所以答应他们,并不是,只是为了垂涎大清的辽阔疆土。
而是想,先将英国人的先进武器骗到手。
再用这些装备,一举扫平国内的各地诸侯。
那么,如果做到这样的地步。
你我父子,才真正的算是日本的皇帝。
才真正算得上是一个国家的掌舵人。
至于大清嘛,我们一时间也鞭长莫及。
如果到时候英国人催促起来,我们直接推说国内的诸侯尚未平定。
这样一来既可以得了武器,又可以平定诸侯。
还不至于惹恼了大清。
至于这个日不落的大英帝国。
如果将来真的能够有着摧枯拉朽的实力,打的大清毫无还手之力的话。
我们日本也不介意上前分一杯羹。
总的来说。
那神圣的中原之地虽好,却也要有命去拿才对。
父亲我这么说,儿子你听懂了吗!?”
儿子德川家庆,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终于明白了自己父亲的小算盘。
待德川家庆离开以后。
一脸苍老的德川家齐,拿着大英帝国使者伍元华的一封简报,愣愣出神。
只见那一封简报上赫然写着。
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竟然在英国的帮助下,成功的摆平了7月革命。
并将整个国内的巨大矛盾成功外移。
而如今的英国,法国,普鲁士(德意志前身),美国殖民地,印度殖民地,澳洲殖民地。
已经纷纷表示要出兵。
为新一轮的大劫掠,做了充分的准备。
尤其是在见识到了大清的新式步枪发展后。
英国和普鲁士(德国前身),大力的升级改进原有的燧发枪。
并已经提前几年普及了纸质定装弹步枪。
(1835年,普鲁士的德雷发明了历史上第一支后膛装填的刺针击发枪,这种枪已有了定装药的概念,用纸筒作弹壳,。但直到1848年才被发现并被各国争相效仿。)
而这一次。
作战规模,参战人数已经得到了大幅提升。
几个国家合兵18万。
预计第2年(1831年)正式出兵。
但北方的沙俄就不一样了。
由于地理位置距离较近。
直接就纠集了20万人,准备从西北方向,杀入回疆地带。
预计到达的时间是年中的时候。
看着英国人战报上。一字一句的让人心惊动魄的记载。
德川家齐望着窗外,不由怔怔出神。
从内心来讲。
眼下大清受到如此多的国家围攻。
说句难听点的,就算是不死也得脱层皮。
毕竟大英帝国那可是号称日不落帝国。
妥妥的欧洲霸主。
如此天赐良机。
自己何尝不想从中捞一杯羹?
这是自己朝思暮想,都盼着的机会。
第54章 扶桑吞天[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