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众百姓听到这个消息,纷纷惊喜不已。
     春深时节,北地的田野彻底变了模样。
     往年此时,各村还在为争牛抢犁吵得面红耳赤,如今却见黄牛拖着轻巧的曲辕犁往来如梭。耧车经过处,总有孩童追着数种子,老人们在田埂上吧嗒着旱烟算账:“省下的人工,够再开两亩荒地哩!”
     芒种前夜,姜淮微服巡至李家村。
     月光下,他看见白日里领到新犁的老汉,正就着油灯往犁辕上系红布。老伴儿絮叨着“官府的东西也敢乱动”,老汉却嘿嘿一笑:“你懂啥?这是给姜青天祈福的!”
     夜风送来泥土的腥气,混着远处打谷场上新麦的清香。
     姜淮站在阴影里,忽然想起前世博物馆玻璃柜中那些蒙尘的农具。
     它们此刻正在这片土地上,焕发出灼灼生机。
     如今有了土豆,北地百姓不再受饥饿之扰。
     次年,粮食大丰收。
     粮食解决,就该给北地的百姓寻挣钱的路子。
     姜淮本打算教北地的百姓酿酒,名字他都想好了,酿出来的酒就叫“塞北烧春!”
     但是他觉得开一个面粉厂更好,工具只需要石磨,更便捷。
     ……
     之后他开始找厂址。
     暮春的北地,风里仍裹着未散的寒意。姜淮勒马停在一处缓坡上,青灰色的官袍下摆被吹得猎猎作响。
     他眯眼望向远处麦田新绿尚未连成片,零星的农舍点缀其间,更远处一道银线蜿蜒,正是白浪河。
     “大人,这一带是十里八乡最平坦的地界了。”
     随行的本地老农王老汉指着河岸东侧,“那里建厂子稳当着哩!”
     姜淮颔首,袖中手指无声掐算。
     水源是首要考量,若用水力驱动石磨,至少需三尺落差的急流。”
     他翻身下马,靴底碾过泥土:“带我去看看河道。”
     一行人沿坡而下。
     河畔芦苇惊起几只野鸭,扑棱棱的振翅声惊碎了水面。
     姜淮蹲身掬一捧水,指节被冰得微微发红,“水流倒是急。”他盯着掌心迅速漏尽的清水,想了想,唇角浮起一丝笑。
     东南风盛行,若将磨坊建在西岸,烟尘便不会飘向村落。
     姜淮想了想,若用水,他得再设计一个龙骨水车。
     .......
     这日,暮色渐沉,白浪河的水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姜淮站在河滩上,脚下踩着松软的泥沙,目光凝望着湍急的水流。
     随行的老工匠赵铁头蹲在一旁,粗糙的手指在沙地上划了几道沟壑,摇头叹气:“大人,旱季水浅,寻常水车怕是转不动啊。”
     姜淮没有立即回应,而是从怀中取出一卷泛黄的图纸,缓缓展开。纸上墨迹尚新,勾勒出一架奇特的木轮结构龙骨水车。
     “这是……”赵铁头眯起昏花的眼睛,凑近细看。
     “江南水田灌溉所用。”姜淮指尖点着图纸,“以木链串联刮板,低处的水也能被带上来,不似传统水车依赖急流。”
     赵铁头眉头紧锁,粗糙的手指摩挲着图纸边缘:“大人,这玩意儿精细,咱们北地可没人会造。”
     姜淮唇角微扬,从袖中取出一只小巧的木制模型。
     这是他昨夜亲手雕琢的雏形。
     他蹲下身,将模型置于浅水处,轻轻拨动木轮。
     “咔、咔、咔……”木链转动,刮板带起一串水珠,虽不连贯,却已见雏形。
     赵铁头瞪大了眼:“这……真能成?”
     姜淮点头:“江南匠人称之为‘翻车,若以硬木打造,再配以铁轴加固,即便旱季水流微弱,也能运转。”
     “可这得费多少木料?工钱又怎么算?”赵铁头搓着手,显然对陌生事物心存顾虑。
     姜淮站起身,目光扫向远处那里,三五成群的百姓正搬运石料,衣衫褴褛却干劲十足。
     “工钱照旧,木料从官仓调拨。”他语气沉稳。
     …
     之后姜淮去考察麦源与改良磨坊技术。
     这时,清晨的麦市已人声鼎沸。
     粮贩的吆喝声混着骡马的响鼻,空气里飘荡着干燥的麦壳气味。
     姜淮一身布衣,转变了装扮,手持折扇,慢悠悠地穿行在摊位间,时不时停下,指尖捻起几粒麦子,在掌心搓了搓。
     “客官,新收的春麦,粒粒饱满!”一个满脸风霜的老农堆着笑凑过来,看来是还不认识他。
     姜淮含笑点头:“老丈,今年收成如何?”
     “好,比去年多了至少五成,还得感谢官府寻到的土豆啊。”
     姜淮眸光微动,从袖中摸出几枚铜钱,买下半袋麦子作样,又似随意问道:“官府征粮价几何?”
     老农左右看看,压低声音:“一石麦子官价六百文,可衙役来收时,总要压个五十文……”
     姜淮指尖轻轻敲着扇骨,心中已有了盘算,北地麦价浮动大,可直接与农户收购。
     ........
     之后就是找石磨的事。
     午后,姜淮带着梁远来到城西的老磨坊。
     坊主是个粗壮汉子,正吆喝着两头蒙眼的毛驴拉磨,石盘吱呀转动,麦粒被碾成粗糙的褐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客官要磨面?”坊主抹了把汗。
     姜淮摇头,指了指石磨:“这磨盘一日能出多少面粉?”
     “两头牲口轮换,一天最多五石麦子。”坊主苦笑,“若是水力磨坊,能快上三倍可咱们这儿旱季水浅,建了也白搭。”
     姜淮蹲下身,指尖抚过石磨上的沟槽已磨损得近乎平滑。他忽然问道:“若将这磨齿改成斜纹,再加深半寸,能否出粉更细?”
     坊主一愣:“客官懂行?可这老法子传了几十年,谁敢乱改……”
     姜淮笑而不语,从怀中取出一张草图改良的石磨纹路,竟与后世“八槽磨”有七分相似。
     姜淮想了想,他要招募工匠,改良工具。
     三日后,姜淮在府衙偏厅召见了三名匠人,石匠刘大锤世代凿磨。
     木匠鲁五曾参与修建水闸,熟悉水利。
     铁匠张黑炭擅锻农具,对齿轮传动颇有心得。
     姜淮将改良图纸铺在案上,指尖点着关键处:
     石磨:加深磨齿

第277章 建厂[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