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春日渐深,播种的时节已至,可北地农户仍沿用着古老的“手撒籽”之法弯腰点种,一日不过三五亩,费时费力。
     姜淮站在田垄边,看着老农赵三佝偻着背,一把一把地撒粟种,额头上的汗珠砸进土里,却仍有大半种子被风吹散,或是落得太浅,难成活。
     “看来还得造耧车才行。”他低声道。
     可这一次,他连模糊的记忆都没有。前世在博物馆里,他匆匆瞥过一眼曲辕犁,却从未细看过耧车的构造。
     “大人,这耧车……究竟是何模样?”梁远小心翼翼地问。
     姜淮闭了闭眼,手指在案几上虚划了几下,“三足,中空,能同时开沟、下种、覆土。”
     梁远听得一头雾水,府学的画师更是面面相觑。
     姜淮深吸一口气,抓起笔,在纸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三角架,又添了个漏斗状的斗子:“种子从这里进去,底下有三根管子,边走边落种。”
     画师凑近看了看,犹豫道:“大人,这斗子若是斜的,种子岂不是会堵住?”
     姜淮一愣他竟忘了考虑种子的流动!
     ......
     之后,等第一具耧车造出来时,姜淮亲自下田试验。
     木匠按他的图纸,做了个三尺高的三角架,底下装了三个铁制的小犁头,中间悬着个木斗。可刚推了两步,种子就卡在斗口,一粒也漏不下去。
     “斗子太陡了。”姜淮看着第一版耧车皱眉,伸手调整角度,“再斜些。”
     可等斜了之后,他们试验,种子又哗啦啦全涌出来,撒得满地都是,根本控制不住。
     围观的老农们窃窃私语,有人摇头:“这玩意儿还不如手撒呢。”
     姜淮额角渗出细汗,他蹲下身,抓起一把粟种,看着它们从指缝间滑落。
     种子要均匀,不能多,不能少,更不能堵。
     “改。”他咬牙道,“斗子加个活门,能调节漏种的速度。”
     之后,深夜,姜淮仍在签押房里翻检古籍。
     忽然,他在一本残破的《王祯农书》上看到一幅模糊的插图一架三足耧车,斗子下方竟有个精巧的机关,像是转轮。
     “这是……...”他猛地站起身,“种子不是直接漏下去的,是靠轮子拨动的!”
     他立刻叫醒府学的匠人,连夜改制。
     之后给新的耧车斗子底部加了个木制转轮,轮上有凹槽,每转一圈,就带出固定数量的种子,再顺着管子落入土中。
     .........
     清晨,姜淮亲自扶着耧车下田。
     牛拉着耧车缓缓前行,三根铁犁划出笔直的浅沟,种子从斗子中均匀落下,随即被后方拖曳的木板轻轻覆土。
     “神了!”老农赵三瞪大了眼,“这……这一趟过去,沟也开了,种也下了,土也盖了?”
     姜淮嘴角微扬:“一日可种三十亩。”
     围观的人群轰然炸开,有人跪地叩首,有人高呼“青天”。
     姜淮却只是静静看着田垄新制的耧车在晨光中留下一行行整齐的痕迹。
     他知道,北地的春耕,从此再不一样了。
     ....

第276章 农具改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