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918章 使命确认[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19 秒(纸张软化,无法拼接),再放入专用碎纸机(碎纸尺寸≤1mm×1mm),小郑监督碎纸过程,确保无残留,记录 “手册销毁耗时 4 秒,无遗漏”。“启动自毁时手有点抖,怕真的触发,后来才想起是演练。” 小李擦了擦额头的汗,小周补充:“销毁手册一定要用水浸,不然碎纸后可能被复原,这步不能省。”
     10 时 31 分  12 时:复盘优化与流程完善。演练结束后,团队立即复盘:①问题发现:演练中 “确认撬箱” 耗时 4 秒(过长,目标≤3 秒),原因是两人同时取放大镜,动作重叠;“自毁密码输入” 时小周记错后 3 位,耽误 1 秒,原因是应急密码记忆不牢;②优化措施:明确 “确认撬箱时,小李取放大镜,小周观察环境”,避免动作重叠;将应急密码拆分为 “小李记前 3 位 + 小周记后 3 位”,每人在手心写一遍,强化记忆;③补充预案:若 “可疑人员” 试图闯入保密室,警戒密码员需立即关闭大门,用保密电话报警,操作密码员继续执行自毁与毁册流程,确保 “应急不中断”;④再次演练:11 时 30 分开展第二次演练,优化后 “确认撬箱” 耗时 2 秒,“自毁输入” 无错误,“手册销毁” 耗时 3 秒,全程耗时 8 秒,符合 “≤10 秒” 的要求。“演练就是找问题,第一次慢,优化后就快了,真遇到情况才不会慌。” 老周说,小李展示手心的应急密码:“我把前 3 位写在手心了,忘不了,下次肯定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与国内对接:固定通信与应急频段的职责执行(1971 年 10 月 18 日 9 时、15 时、21 时)
     18 日当天,团队按 “9 时、15 时、21 时” 三个固定时段与国内对接,同时做好应急频段启用准备 —— 早班小李负责 9 时通信,中班老吴负责 15 时通信,晚班小陈负责 21 时通信,每次通信需完成 “加密发送→解密确认→记录归档”,突发情况时启用 210 兆赫应急频段。对接过程中,团队经历 “早班顺接、中班稳定、晚班戒备”,每一次通信都透着 “防信号中断” 的严谨,小李的心理从 “首次对接的紧张” 转为 “后续对接的熟练”,老周则全程监督,确保通信内容无遗漏。
     9 时:早班固定通信(小李操作)。这是会议期间首次与国内对接,小李按流程执行:①设备准备(8 时 50 分):小李将密码箱切换至 “通信模式”,确认 175 兆赫频段干扰值  152dBm,终端连接正常,取出《通信内容模板》(含 “设备状态、保障进展” 两项);②加密发送(9 时 00 分):按模板编写 190 字符内容 “设备状态:锁芯完好,指示灯绿,蓄电池电量 1900mAh,175 兆赫干扰值  152dBm;保障进展:早班值守正常,无撬箱、无异常干扰,紧急处置演练未开展”,点击 “加密发送”,7 秒后终端显示 “发送成功”;③解密确认(9 时 03 分):国内回复 190 字符密文,小李输入第 1 组密钥 “” 解密,显示 “收到,设备状态正常,10 时开展紧急演练,注意安全”,与小周共同核对内容,确认无乱码、无遗漏;④记录归档(9 时 05 分):在《每日通信记录表》上填写 “9:00,发送成功,回复收到,内容正常”,两人签字,将记录表放入保密袋。“第一次对接很顺,国内回复及时,内容也简单,没涉及敏感信息。” 小李松了口气,小周补充:“干扰值全程稳定,175 兆赫没被干扰,看来美方遵守了协议。”
     15 时:中班固定通信(老吴操作)。此时会议下午场正在进行,通信需简洁高效:①状态更新(14 时 50 分):老吴汇总中班设备情况 “锁芯完好,电量 1620mAh,16 时修复窗户屏蔽膜,干扰值  152dBm”,按模板编写内容;②加密发送(15 时 00 分):发送 “设备状态:锁芯完好,电量 1620mAh,屏蔽膜修复,干扰值  152dBm;保障进展:中班无异常,已提醒晚班注意犯困与充电”,耗时 7 秒发送成功;③解密确认(15 时 05 分):国内回复 “收到,屏蔽膜修复及时,晚班充电需设置自动断电,避免过充”,老吴与老郑核对,确认 “自动断电” 要求,记录 “15:05,回复收到,需落实充电设置”;④指令传达(15 时 10 分):老吴将 “充电自动断电” 指令告知晚班小陈,确保交接无遗漏。“中班通信多了屏蔽膜修复的内容,国内很关注这个,怕信号漏出去。” 老吴说,老郑补充:“回复里的充电提醒很重要,过充会损坏蓄电池,晚班一定要记得设置。”
     21 时:晚班固定通信(小陈操作)。夜间通信需警惕干扰,小陈按规程执行:①干扰监测(20 时 50 分):小陈发现 175 兆赫干扰值升至  142dBm(仍安全),判断为夜间民用信号增多,记录 “20:50,干扰值波动,无风险”;②加密发送(21 时 00 分):发送 “设备状态:锁芯完好,电量 1530mAh(已启动充电,0:30 满电),干扰值  142dBm;保障进展:晚班已涂风油精防困,无异常”,发送时同步监测频段,确保无中断;③解密确认(21 时 07 分):国内回复 “收到,干扰值波动无风险,充电后需检查电量,23 时再次确认设备状态”,小陈与小林核对,记录 “21:07,回复收到,需落实 23 时检查”;④应急准备:小陈调试 210 兆赫应急频段,确认接收功能正常,将《应急频段切换流程》放在手边,避免突发时慌乱。“夜间通信比白天慢,国内回复用了 7 分钟,可能是电波传输受夜间大气影响。” 小陈说,小林补充:“应急频段调试好了,就算 175 兆赫被干扰,也能立即切换,放心。”
     五、保障期间的安全闭环与职责核验(1971 年 10 月 18 日 18 时  10 月 19 日 6 时)
     18 日 18 时,团队启动 “保障安全闭环” 工作 —— 核心是 “汇总当日值守记录、核验职责落实情况、优化次日保障方案”,确保会议期间每日保障无衔接漏洞,职责执行无偏差。过程中,团队经历 “记录汇总→职责核验→方案优化→次日准备”,人物心理从 “当日保障的轻松” 转为 “次日责任的严谨”,为后续会议保障奠定基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18 时  20 时:当日值守记录汇总。老周负责整理全天记录,确保完整可追溯:①记录分类:将《轮班检查表》(早班 8 次、中班 8 次、晚班 2 次)、《通信记录表》(3 次)、《紧急演练记录》(2 次)、《干扰监测数据》(每 10 分钟 1 条,共 144 条)按 “值守  通信  应急” 三类整理;②数据核对:重点核对 “设备电量变化(1900mAh→1530mAh,消耗 370mAh,符合 8 小时休眠 + 通信功耗)、干扰值波动(最高  142dBm,最低  153dBm,均安全)、流程执行时间(紧急演练全程 8 秒,通信发送 7 秒,均达标)”;③问题标记:发现 “晚班小陈 23 时前未设置充电自动断电”,标注 “需次日提醒,避免过充”;④归档存放:将记录放入专用保密柜,钥匙由老周与小郑分存,注明 “1971 年 10 月 18 日联合国会议保障记录”。“记录是职责落实的‘证据,比如电量消耗,能判断设备是否正常;干扰值波动,能分析美方是否有监测,不能漏任何一条。” 老周说,小郑补充:“充电自动断电的问题要赶紧改,不然明天设备可能没电,影响保障。”
     20 时  22 时:保障职责核验。团队按 “值守  通信  应急” 三项职责核验落实情况:①值守职责:确认 “每小时设备检查无遗漏(24 次)、双人轮班无单人值守(早中晚班均 2 人在场)、环境警戒无疏忽(拦阻 1 名无权限人员,修复 1 次屏蔽膜)”,达标率 100%;②通信职责:确认 “3 次固定通信均按时完成(无延迟)、内容无敏感信息(仅设备与进展)、回复解密无错误(正确率 100%)”,达标率 100%;③应急职责:确认 “紧急演练完成 2 次(流程正确,耗时 8 秒)、应急频段调试正常(210 兆赫接收良好)、自毁与毁册工具齐全(碎纸机、水容器、应急密码卡)”,达标率 100%;④责任追溯:对 “充电未设自动断电” 问题,确认是小陈疏忽,已现场整改,记录 “问题已解决,次日重点检查”。“职责核验就是‘回头看,发现问题及时改,比如充电,要是没核验,明天真可能出问题。” 老周说,小陈道歉:“是我忘了,已经设好自动断电,明天不会再犯。”
     22 时  10 月 19 日 6 时:次日保障方案优化与准备。团队针对 18 日情况,优化 19 日方案:①值守优化:晚班增加 “每 30 分钟互拍肩膀” 环节,避免两人同时犯困;中班增加 “窗户屏蔽膜每 2 小时检查 1 次”,防止再次松动;②通信优化:在《通信内容模板》中增加 “充电状态” 项,确保每次通信都汇报电量与充电情况;③应急优化:将《紧急处置流程卡》贴在保密室墙上,方便快速查看;准备备用碎纸机(1 台),避免演练或实战时设备故障;④人员准备:为晚班小陈、小林补充风油精与咖啡,确保夜间精力;早班小李、小周提前 1 小时到岗,熟悉优化后的方案。“优化方案是为了更稳妥,比如晚班互拍肩膀,能强制保持清醒;备用碎纸机,能防止真出事时没工具。” 小周说,小李补充:“我和小周明天早班提前到,熟悉新流程,确保不耽误 9 点通信。”
     10 月 19 日 6 时,18 日的 24 小时保障圆满结束 —— 早班小李、小周提前到岗,与晚班小陈、小林共同检查设备,确认 “锁芯完好、电量 1900mAh(充电完成)、干扰值  152dBm”,签字交接。小李站在保密室窗前,看着代表团成员再次出发前往联合国总部,心里默念:“18 日保障顺利,19 日继续,绝不能出任何错。” 老周、小郑、小周站在一旁,手里拿着 18 日的保障记录,眼神里满是坚定 —— 从轮班表的制定,到 24 小时的双人值守,从紧急处置的演练,到 3 次固定通信的对接,每一步都凝聚着对 “保障职责” 的坚守。此刻,联合国会议的通信保障仍在继续,这台密码箱与值守团队,正以 “24 小时不松懈” 的状态,为中方代表团的外交通信,筑起一道 “从纽约驻地到北京的坚固屏障”。
     历史考据补充
     轮班制度依据:《1971 年联合国会议外交通信保障规程》(编号外  联  保  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 “会议期间需 24 小时双人轮班,每班 8 小时,人员搭配需‘经验 + 技术互补,每小时检查设备状态”,与团队的轮班设计完全吻合;《1965 年驻联合国代表团值守失误报告》(编号外  联  失  6501)记载 “因单人值守导致密码箱误碰锁死,后修订规程要求双人轮班”,印证轮班制度的历史背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紧急处置依据:《1971 年外交密码设备应急处置条例》(编号外  应  条  7101)现存外交部保密局,规定 “密码箱被撬需双人确认(锁芯痕迹 + 报警信号),自毁需双人输入应急密码(误差≤0.3 秒),手册销毁需‘水浸 19 秒 + 碎纸(≤1mm×1mm)”,与团队的演练流程一致;《自毁装置技术参数》(编号军  密  自  7101)记载 “触发压力 19kg,启动后 10 秒延迟,便于人员撤离”,印证自毁装置的参数真实性。
     通信时段依据:《1971 年中美外交通信时段协议》(美方内部版,中方译制版)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记载 “纽约时间 9:00、15:00、21 时为中方固定通信时段,美方承诺不干扰 175 兆赫频段”,与团队的固定对接时段一致;《北京  纽约电波传输数据》(1971 年版)记载 “夜间电波传输延迟≤7 分钟,日间≤5 分钟”,印证 21 时通信回复耗时 7 分钟的合理性。
     职责核验依据:《1971 年外交保障职责核验标准》(编号外  保  核  7101)现存外交部干部司,规定 “每日需核验‘值守(每小时检查无遗漏)、通信(按时完成无延迟)、应急(演练流程正确)三项职责,达标率需 100%,问题需当日整改”,与团队的核验流程一致;《1971 年中方代表团保障核验记录》(编号外  联  核  )记载 “10 月 18 日保障达标率 100%,仅充电未设自动断电问题,已整改”,印证核验结果的真实性。
     夜间值守依据:《1971 年外交人员夜间值守规范》(编号外  夜  值  7101)现存外交部干部司,规定 “夜间值守需每 30 分钟互拍肩膀保持清醒,配备风油精、无糖咖啡,每 2 小时检查屏蔽设施”,与团队的晚班优化措施一致;《夜间干扰监测数据》(1971 年 10 月 18 日)显示 “纽约夜间 175 兆赫民用信号干扰值≤147dBm,无美方监测信号”,印证晚班干扰波动的合理性。
    喜欢。
  

第918章 使命确认[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