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71 年 10 月 20 日 8 时 19 分,纽约联合国代表团驻地的临时保密室内,晨光透过屏蔽膜窗户,在加密终端屏幕上投下淡金色光斑。小李(密码员)穿着熨烫平整的深蓝色中山装,指尖悬在密码箱的机械旋钮上方,指腹因反复摩挲金属纹路而泛着微光;搭档小周(驻地密码员)站在他右侧,手里攥着《7 步加密流程卡》(编号外 美 加 ),卡上 “输入密码→激活模块→跳频设置” 的步骤被红笔勾出,边角因频繁翻阅微微卷曲;老周(驻地主任)坐在桌旁,面前摆着一份折叠整齐的代表团指令单,“出席联合国大会首次会议人员名单” 的标题下方,19 条含职务、行程的信息清晰罗列;小郑(驻美联络处人员)则蹲在电磁监测仪旁,调试跳频信号接收功能,屏幕上 “175 兆赫,跳变周期 3.71 秒” 的参数稳定闪烁。
“这是代表团在联合国会议期间的第一次日常通信,指令里的 19 条信息,一条都不能错;加密时的 7 步流程,一步都不能漏 —— 要是加密出偏差,国内收不到完整指令,会议人员安排就会乱。” 老周的声音压得很低,他将指令单推到小李面前,“你先核对信息,小周盯着监测仪,跳频信号不能断。” 小李深吸一口气,拿起指令单:“19 条信息,我逐字看,保证没看错职务和行程。” 小周抬头看了眼监测仪:“175 兆赫频段干扰值 153dBm,跳频模块预热好了,随时能启动。” 保密室内,密码箱的齿轮轻微转动声、监测仪的蜂鸣声与钟表 “滴答” 声交织,一场标志着 “联合国会议日常通信模式确立” 的加密传输,在晨光中正式开启。
一、通信前筹备:依据梳理、设备校验与分工(1971 年 10 月 18 日 19 日)
1971 年 10 月 18 日联合国会议启动后,驻地团队就为 “日常通信” 做筹备 —— 核心是 “明确日常加密的历史依据、确保设备适配跳频功能、定好人员协作分工”,毕竟日常通信需每日执行,若依据模糊、设备故障或分工混乱,可能导致指令传输延迟或泄密,影响代表团会议安排。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 “规程考据→设备调试→职责确认”,每一步都透着 “防日常疏漏” 的谨慎,小李的心理从 “会议保障的紧张” 转为 “日常操作的审慎”,为 10 月 20 日的首次日常通信筑牢基础。
日常加密通信的 “依据考据”。团队从两方面明确核心标准:①规程依据:依据《1971 年外交日常加密通信规程》(编号外 日 密 7101),日常指令需满足 “内容非涉密(仅人员名单、行程等内部安排)、加密频段 175 兆赫(跳频模式,每 3.71 秒跳变一次,该周期源于 1970 年驻美通信测试,可避开美方常规监测周期)、解密反馈时间≤37 分钟(北京至纽约电波传输 19 分钟 + 国内解密处理 18 分钟)”;②流程依据:规程规定日常加密需沿用 “7 步操作法”(输入密码→确认密钥→启动加密→设置跳频→发送指令→接收反馈→锁定模块),新增 “跳频参数设置” 环节(第 4 步),需双人确认跳频周期与频段;③安全依据:参考 1969 年驻西欧日常通信案例,“固定频率易被监测,跳频模式可使信号捕获难度提升 19 倍”,故日常通信强制启用跳频,禁用固定频率。“3.71 秒的跳频周期不是随便定的,1970 年测试时,这个周期能刚好避开美方监测设备的扫描间隔,不会被持续捕获。” 老周在筹备会上展示规程原文,小郑补充:“日常指令虽不涉密,但人员行程不能泄露,跳频是最好的防护,就算美方监测到,也抓不住完整信号。”
加密设备的 “跳频适配校验”。团队重点调试三类核心设备,确保支持跳频功能:①密码箱跳频模块:小李与小周共同测试 “175 兆赫频段跳变”,设置周期 3.71 秒,模块指示灯每 3.71 秒闪烁一次(绿→黄→绿),用示波器观察信号波形,跳变无卡顿、无频率漂移(误差≤0.01 秒),符合《1971 年跳频模块技术标准》(编号军 跳 模 7101);②加密终端:小郑测试终端与跳频模块的兼容性,输入 190 字符模拟指令(与代表团指令字数相近),终端能实时接收跳频信号并输出加密密文,无乱码、无丢字,传输速率 192 字符 / 分钟(达标);③电磁监测仪:小赵(技术人员)校准仪器,确保能捕获 175 兆赫跳频信号(每 3.71 秒记录一次频率值),监测误差≤1dBm,可实时判断跳频是否正常。“跳频模块要是卡顿,信号就会停在某个频率,容易被美方抓住;终端要是不兼容,密文就会乱,国内解不出来。” 小李用示波器观察波形,小周补充:“我们测了 19 次跳变,每次周期都是 3.71 秒,没偏差,放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员分工与 “协作预演”。团队按 “指令核验→加密操作→跳频监测→反馈接收” 四岗分工:①小李(指令核验 + 主操作):负责核对代表团指令、执行 7 步加密的前 3 步(输入密码、确认密钥、启动加密);②小周(跳频设置 + 副操作):负责设置跳频参数(周期 3.71 秒、频段 175 兆赫)、执行后 4 步(跳频设置、发送指令、接收反馈、锁定模块);③小郑(跳频监测):全程盯着电磁监测仪,记录跳频周期与干扰值,异常立即通报;④老周(协调 + 记录):负责与代表团对接指令接收、填写《日常通信记录表》、联系国内技术团队(陈恒值守)确认接收准备。预演重点模拟 “跳频设置错误” 场景:①首次预演:小周误将跳频周期设为 3.17 秒,监测仪显示 “频率跳变异常”,小李立即暂停操作,重新设置为 3.71 秒,耗时 1 分 19 秒;②二次预演:成功加密发送模拟指令(“日常预演,19 条信息”),国内 37 分钟后回复 “接收完整”,全程耗时 57 分钟(核验 10 分钟 + 加密 7 分钟 + 等待 37 分钟 + 反馈 3 分钟),符合日常通信时间预期。“预演就是找错,第一次周期设错,后来我把‘3.71 秒写在手上,再也没忘。” 小周说,老周补充:“日常通信每天都要做,分工必须熟,协作不能乱,预演就是练默契。”
二、首次日常指令的接收与核验(1971 年 10 月 20 日 8 时 20 分 8 时 40 分)
8 时 20 分,代表团联络员小王将 “出席联合国大会首次会议人员名单” 指令单送至保密室 —— 指令单为手写,共 19 条信息,每条含 “姓名、职务、参会时段(如 10 月 25 日 9:0011:00)、随行人员数量”,无任何敏感内容。小李与小周按 “逐字核对、格式确认、无敏感筛查” 的流程核验,确保指令无误后再加密,避免因指令错误导致国内解密后信息偏差。核验过程中,团队经历 “内容核对→格式确认→安全筛查”,每一步都透着 “零错误” 的严谨,小李的心理从 “担心看错” 转为 “核验无误的踏实”,小周则全程协助,确保无遗漏。
8 时 20 分 8 时 30 分:19 条信息的逐字核对。小李手持指令单,小周在旁同步查看,逐条确认:①姓名与职务:第 1 条 “张某某,代表团团长,10 月 25 日 9:0011:00,随行 2 人”,小李轻声念出,小周对照代表团提供的《人员名册》,确认姓名无错别字、职务无误;②参会时段:第 7 条 “李某某,翻译,10 月 25 日 10:0012:00,随行 1 人”,小周发现 “12:00” 手写模糊,疑似 “13:00”,立即联系小王确认,回复 “确为 12:00”,避免时段错误;③随行人数:第 19 条 “王某某,安保,10 月 25 日全程,随行 0 人”,小李确认 “0 人” 无涂改痕迹,与其他 18 条 “12 人” 的格式一致,无异常。“19 条信息,最容易错的是姓名错别字和时段模糊,比如‘李和‘季,‘12和‘13,必须逐字看。” 小李擦了擦额头的汗,小周补充:“第 7 条要是没确认,国内收到错的时段,翻译可能赶不上会议,就麻烦了。”
8 时 31 分 8 时 35 分:指令格式的标准化确认。为适配加密终端格式,团队对指令做格式调整:①统一格式:将每条信息按 “姓名 + 职务 + 参会时段 + 随行人数” 的顺序排列,删除指令单上的手写备注(如 “请提前 10 分钟到场”,非必要信息),确保每条信息长度一致(均为 38 字符),便于加密传输;②字符检查:确认无特殊符号(如 “×”“√”),所有字符为中文简体(国内解密系统默认格式),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如 “10 月 25 日” 而非 “十月二十五日”),避免解密乱码;③字数统计:总字数 722 字符(19 条 ×38 字符),符合加密终端 “单次最大传输 1900 字符” 的限制,无需分多次发送。“格式不统一,终端可能识别不了,比如特殊符号,国内解密时会显示乱码,必须删干净。” 小周在终端上录入指令,小李在旁核对,确保录入与指令单一致,无丢字。
8 时 36 分 8 时 40 分:安全筛查与指令确认。老周与小郑对指令做安全筛查,确保无敏感内容:①敏感信息筛查:检查是否含 “会议谈判立场”“内部决策” 等涉密内容,确认仅为人员名单与行程,符合《日常指令安全标准》(编号外 日 安 7101);②接收确认:老周在《指令接收确认单》上填写 “指令内容:19 条参会人员信息,无敏感;格式:标准化,722 字符;核验结果:合格,准予加密”,小李、小周、小郑分别签字;③国内通报:老周用保密电话联系陈恒,告知 “8 时 40 分开始加密,9 时 17 分左右等待回复”,陈恒回复 “国内已开启跳频接收设备,175 兆赫,3.71 秒周期,准备就绪”。“日常指令虽不涉密,但也不能含敏感内容,筛查是最后一道关,不能漏。” 老周将指令单存入保密袋,小李补充:“都准备好了,指令对、格式对、国内也 ready,现在就等加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7 步加密流程与 175 兆赫跳频执行(1971 年 10 月 20 日 8 时 41 分 9 时 00 分)
8 时 41 分,7 步加密流程正式启动 —— 小李与小周按 “前 3 步主操作、后 4 步副操作” 的分工,配合完成加密,小郑紧盯电磁监测仪记录跳频,老周在旁监督流程,核心是 “确保每步操作无偏差,跳频信号稳定(每 3.71 秒跳变一次),指令完整加密为 175 兆赫跳频信号”。加密过程中,团队经历 “密码输入→密钥确认→跳频设置→指令发送”,每一步都透着 “专注与协作” 的严谨,小李的心理从 “操作初期的紧张” 转为 “跳频稳定后的安心”,小周则精准把控跳频参数,避免设置错误。
8 时 41 分 8 时 47 分:前 3 步操作(输入密码→确认密钥→启动加密)。小李主导,小周协助:①第一步输入密码(8 时 41 分 8 时 43 分):小李插入 01 号钥匙,顺时针转 19 度开锁,输入第 1 组日常密码 “”(前 3 位 “371” 自己输入,后 3 位 “907” 与小周同步念出),旋钮转动速率 0.7 秒 / 位,无卡顿,输入后密码箱显示 “密码正确,等待密钥”;②第二步确认密钥(8 时 44 分 8 时 45 分):小李插入电子密钥(DZ),小周同步插入备用密钥(DZ),两人同时按 “确认键”(误差≤0.2 秒),模块指示灯从红变绿(激活成功),终端显示 “密钥核验通过”;③第三步启动加密(8 时 46 分 8 时 47 分):小李长按密码箱 “加密键” 3 秒,模块显示 “加密启动,速率 192 字符 / 分钟”,终端同步进入 “加密模式”,等待指令录入。“前 3 步最关键,密码输错就锁死,密钥不同步就激活失败,还好和预演一样顺。” 小李擦了擦手心的汗,小周补充:“密钥确认时,我盯着小李的手,他按我就按,没差时间。”
8 时 48 分 8 时 55 分:第 4 步跳频设置(核心新增环节)。小周主导,小李监督:①频段选择:小周在模块上选择 “175 兆赫” 频段,确认后模块显示 “频段锁定 175 兆赫”,小郑立即在监测仪上锁定该频段,记录 “当前干扰值 152dBm”;②周期设置:输入跳频周期 “3.71 秒”,模块指示灯开始按 3.71 秒周期闪烁(绿→黄→绿),示波器显示信号波形每 3.71 秒跳变一次,无漂移;③参数核验:小李用万用表测试跳频模块供电电压(3.7V,正常),小郑记录 10 次跳变周期(均为 3.71 秒,误差 0.005 秒),确认 “跳频参数正确,无异常”,老周在《加密流程表》上标注 “8:55,跳频设置完成,周期 3.71 秒”。“跳频是日常通信的核心,周期错了,国内就收不到;频段错了,可能被美方干扰,必须反复核对。” 小周说,小郑补充:“监测仪显示跳频很稳,175 兆赫没被干扰,
第919章 加密传输[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