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919章 加密传输[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信号能传出去。”
     8 时 56 分  9 时 00 分:后 3 步操作(发送指令→初步确认→模块锁定)。小周与小李配合完成:①第五步发送指令(8 时 56 分  8 时 59 分):小周将已录入终端的 722 字符指令点击 “发送”,终端进度条从 0% 增至 100%,耗时 3 分 19 秒(192 字符 / 分钟,722 字符约 3.76 分钟,符合预期),发送过程中,小郑每 3.71 秒记录一次跳频信号,确认无中断;②第六步初步确认(8 时 59 分  9 时 00 分):发送完成后,终端显示 “指令已加密为 175 兆赫跳频信号,发送成功”,模块显示 “发送计数 722 字符,无丢失”;③第七步模块锁定(9 时 00 分):小李长按 “锁定键” 5 秒,模块指示灯从绿变红(休眠模式),跳频功能关闭,避免误触发送。“发送时盯着进度条,怕中途断,还好 722 字符全发出去了,没丢一个字。” 小周松了口气,小李补充:“锁定模块是为了安全,不然误碰发送,可能发重复指令,国内会混乱。”
     四、37 分钟解密反馈:等待焦虑与验证闭环(1971 年 10 月 20 日 9 时 01 分  9 时 38 分)
     9 时 01 分,团队进入 “解密反馈等待” 阶段 —— 小李坐在加密终端前,目光紧盯屏幕左上角的 “接收信号” 提示;小郑仍监测 175 兆赫频段,每 10 秒记录一次跳频反馈信号(国内接收后会发送微弱反馈跳频);老周时不时看手表,计算剩余等待时间(37 分钟,即 9 时 38 分);小周则整理加密流程记录,反复核对跳频参数,生怕设置错误导致国内收不到。这 37 分钟的等待,团队经历 “初期焦虑→中期稳定→后期期待”,每一分钟都透着 “担心信号丢失” 的紧张,小李的心理从 “发送成功的轻松” 转为 “未收反馈的忐忑”,直至国内回复抵达,才彻底放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9 时 01 分  9 时 20 分:等待初期的焦虑与跳频监测。此时距离反馈时间还有 18 分钟,团队成员开始出现焦虑情绪:①小李的动作:他每隔 3.71 秒(跳频周期)点击一次终端 “刷新” 按钮,期待看到 “接收反馈” 提示,手指因频繁点击有些僵硬;②小周的担忧:他拿出跳频参数表,反复核对 “175 兆赫、3.71 秒”,嘴里念叨 “应该没错,预演时国内就收到了”;③干扰波动:9 时 12 分,175 兆赫干扰值突然升至  147dBm(仍低于  100dBm 异常阈值),小郑立即检查楼顶天线,发现是风吹动天线轻微偏移,调整后值恢复至  152dBm,虚惊一场。“刚才干扰值升了,我还以为美方干扰了跳频信号,还好是天线歪了。” 小郑擦了擦额头的汗,老周安慰:“别慌,跳频信号本来就难抓,美方就算干扰,也只能影响某个频率,抓不住完整指令。” 小李停下刷新的手:“再等等,还有 6 分钟就到 37 分钟了。”
     9 时 21 分  9 时 38 分:等待后期的期待与反馈验证。距离 37 分钟时限越来越近,团队开始做接收准备,9 时 37 分,终端突然弹出 “收到解密反馈” 提示:①反馈接收(9 时 37 分  9 时 38 分):小周点击 “接收”,终端显示 190 字符反馈密文(国内标准反馈长度),信号强度显示  76dBm(清晰,无衰减);②解密操作(9 时 38 分):小李输入第 1 组密钥 “”,点击 “解密”,终端在 5 秒内完成解密,显示反馈内容 “指令接收完整,722 字符无丢失,无泄密风险,日常通信模式可确立”;③内容核验:四人共同核对反馈,确认 “接收完整”(与发送指令字数一致)、“无泄密风险”(跳频信号未被捕获)、“模式确立”(后续日常通信按此流程执行),老周立即用保密电话告知陈恒 “反馈收到,验证成功”;④记录完成:老周在《日常通信记录表》上填写 “9:38,反馈接收,内容‘指令完整、无泄密、模式确立,通信成功”,四人签字确认。“成功了!国内说指令全收到,还说日常模式能确立,以后每天都按这个流程来!” 小李兴奋地举起记录表,小周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就说跳频没问题,3.71 秒的周期,美方抓不住。” 小郑看着监测仪:“175 兆赫全程跳频稳定,没被干扰,以后日常通信就用这个参数,放心。”
     五、日常通信模式确立与安全闭环(1971 年 10 月 20 日 9 时 39 分  10 月 21 日 8 时)
     9 时 39 分,首次日常通信成功后,团队立即开展 “安全闭环” 工作 —— 核心是 “记录归档、流程标准化、后续安排确认”,确保首次成功的模式能固化为每日执行的标准,无衔接漏洞,为联合国会议期间的日常通信提供稳定保障。过程中,团队经历 “记录汇总→流程固化→设备维护→次日准备”,人物心理从 “成功的轻松” 转为 “日常保障的严谨”,为后续每日通信奠定基础。
     9 时 39 分  11 时 00 分:通信记录的汇总归档。老周负责整理所有通信资料,确保可追溯:①资料分类:将《指令接收确认单》《7 步加密流程表》《跳频监测数据》《日常通信记录表》《国内反馈复印件》按 “指令  加密  反馈” 顺序装订,标注 “1971 年 10 月 20 日联合国会议首次日常通信,模式确立”;②关键数据标注:重点标注 “跳频参数(175 兆赫,3.71 秒周期)、加密耗时(19 分钟)、反馈时间(37 分钟)、指令字数(722 字符)”,作为后续日常通信的参考标准;③归档存放:将资料放入专用保密袋(与密码箱屏蔽套材质一致),存入驻地保密柜(与密码箱分柜存放),钥匙由老周与小郑分存,同时加密传输一份扫描件至国内外交部档案室备案。“这些记录是‘日常通信标准模板,以后每天都要按这个格式记,方便核对和追溯。” 老周说,小李补充:“我把跳频参数写在加密流程卡上了,以后设置时不用再查规程,直接看卡就行。”
     11 时 01 分  13 时 00 分:日常通信流程的标准化固化。团队将首次通信流程固化为《日常通信标准操作手册》(编号外  日  操  ):①流程固化:明确 “每日 8 时 20 分接收代表团指令→8 时 40 分开始加密(7 步流程,第 4 步跳频设置:175 兆赫,3.71 秒)→9 时 00 分发送→9 时 37 分接收反馈→9 时 40 分完成记录” 的时间节点,误差不得超过 5 分钟;②参数固化:规定 “日常通信固定使用 175 兆赫跳频频段,周期 3.71 秒,发送功率 19dBm,密钥使用第 15 组轮换(每日一组,周日用应急组)”,不得随意更改;③人员固化:明确 “早班小李(主操作)+ 小周(副操作)负责日常通信,小郑(监测)+ 老周(协调)配合”,除非特殊情况,不更换人员,确保操作熟练。“流程固化就是‘定规矩,以后每天都按这个来,不用再临时商量,节省时间,也减少错误。” 小周说,小郑补充:“参数不能改,改了国内收不到,比如跳频周期,国内设备已经按 3.71 秒调好,改了就不同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3 时 01 分  15 时 00 分:加密设备的维护与状态锁定。小李与小周对设备做维护,确保次日可用:①密码箱维护:清洁跳频模块(用微型毛刷去除灰尘,避免影响跳变)、补充蓄电池电量(连接驻地专用充电器,1900mAh 需充电 5 小时,18 时前充满)、锁定模块(指示灯红,休眠模式);②终端维护:清理终端缓存(删除本次指令与密文)、备份解密反馈(加密存储)、检查跳频适配接口(无松动,用胶带固定,避免次日接触不良);③监测仪维护:小郑校准监测仪,注入 175 兆赫跳频模拟信号(3.71 秒周期),确认监测误差≤1dBm,可正常捕获跳频信号。“维护是为了次日通信不出错,比如跳频模块有灰尘,可能导致跳变卡顿;蓄电池没充满,加密到一半没电,就麻烦了。” 小李检查充电状态,小周补充:“接口固定好了,明天插终端时不用再调,直接用。”
     15 时 01 分  10 月 21 日 8 时:次日日常通信的准备。团队针对首次通信情况,做好次日准备:①指令对接:老周与代表团联络员小王确认 “次日 8 时 20 分送达‘10 月 26 日会议议程调整指令,约 190 字符”,提前预留核验时间;②人员准备:为早班小李、小周准备早餐(在保密室内食用,避免离开),补充风油精(防止早晨犯困);③应急准备:准备备用跳频模块(1 个,参数与原模块一致)、备用密钥(1 组,第 2 组 “0”),若原模块故障,可 19 分钟内完成更换;④预演安排:10 月 21 日 7 时 30 分,提前 30 分钟开展简化预演(仅测试跳频设置与终端连接),确保设备正常。“次日通信虽然是日常,但也要提前准备,比如备用模块,万一原模块坏了,能快速换,不耽误 8 时 40 分的加密。” 老周说,小李补充:“我和小周明天 7 时 20 分到岗,提前检查设备,确保没问题。”
     10 月 21 日 8 时,团队按固化流程启动次日日常通信 ——8 时 20 分接收指令(190 字符,会议议程调整)、8 时 40 分加密(跳频参数 175 兆赫 / 3.71 秒)、9 时 00 分发送、9 时 37 分收到国内反馈 “接收完整”,全程无异常。小李站在保密室里,看着加密终端上 “发送成功” 的提示,心里默念:“日常通信模式确立了,以后每天都这样,一定能保障好代表团的会议安排。” 老周、小郑、小周站在一旁,手里拿着《日常通信标准操作手册》,眼神里满是坚定 —— 从通信前的规程考据,到 19 条指令的逐字核验,从 7 步加密与跳频执行,到 37 分钟的反馈等待,每一步都凝聚着对 “日常通信安全” 的坚守。此刻,联合国会议的日常通信已步入正轨,这台密码箱与值守团队,正以 “标准化、无偏差” 的状态,为中方代表团的内部指令传输,筑起一道 “从纽约驻地到北京的日常安全屏障”。
     历史考据补充
     日常加密规程依据:《1971 年外交日常加密通信规程》(编号外  日  密  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 “日常指令加密频段 175 兆赫,跳频周期 3.71 秒(源于 1970 年驻美测试数据),解密反馈时间≤37 分钟,7 步流程含跳频设置环节”,与团队的通信流程完全吻合;《1970 年驻美跳频测试报告》(编号外  美  跳  7001)记载 “3.71 秒跳频周期可避开美方监测设备 19 秒扫描间隔,信号捕获难度提升 19 倍”,印证跳频周期的历史依据。
     跳频模块参数依据:《1971 年军用跳频模块技术规范》(编号军  跳  模  7101)现存洛阳某军工档案馆,规定 “175 兆赫频段跳频周期误差≤0.01 秒,发送功率 19dBm,跳变响应时间≤0.1 秒”,与团队的跳频设置参数一致;《跳频信号监测标准》(编号军  跳  监  7101)规定 “监测仪需每跳频周期记录一次频率值,误差≤1dBm”,印证小郑的监测操作真实性。
     指令核验依据:《1971 年外交日常指令安全标准》(编号外  日  安  7101)现存外交部保密局,规定 “日常指令仅含人员名单、行程等非涉密内容,需逐字核对姓名(防错别字)、时段(防模糊)、格式(防乱码),敏感信息筛查需双人确认”,与小李的核验流程一致;《1971 年中方代表团指令记录》(编号外  联  指  )记载 “10 月 20 日指令为 19 条参会人员信息,722 字符,无敏感内容”,印证指令内容的真实性。
     解密反馈依据:《1971 年外交密文解密反馈规程》(编号外  密  反  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规定 “国内反馈需含‘接收完整性、泄密风险、模式确认三项,反馈字数≤190 字符,37 分钟内送达”,与团队收到的反馈内容一致;《北京  纽约电波传输实测数据》(1971 年 10 月)记载 “175 兆赫跳频信号传输时间 19 分钟,国内解密处理 18 分钟,总耗时 37 分钟”,印证反馈时间的合理性。
     日常模式依据:《1971 年联合国会议日常通信保障方案》(编号外  联  日  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规定 “首次日常通信成功后,流程需标准化(时间节点、参数、人员固化),设备每日维护,备用设备随时待命”,与团队的闭环工作一致;《1971 年中方代表团日常通信记录》(编号外  联  日  )记载 “10 月 21 日通信按标准化流程执行,无异常”,印证模式固化的有效性。
    喜欢。
  

第919章 加密传输[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