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4章 博饼[1/2页]

浪迹大宋 米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当杨帆剁手完毕,带着姐弟俩租了辆马车赶回城外的宅院时,已是日落西山。还错过了张大宝和周一和的来访,他们是来送礼的,既是作为朋友,同时也是生意伙伴。
      杨帆对这些人情往来不怎么敏感,也幸好有李石这个管家在,李石做事一向沉稳老道,也做主从杨帆的库房里挑了些价值差不多的东西作为回礼,让他们给拿了回去。
      “公子,这过节的东西我都已经买好了啊,之前还给您报备过了,您这是。。。”,看到摆放了一地的物品,李石略有些不解地问道。
      这堆成小山似的东西,有酒品水果,零食碎嘴,还有各种糕点,什么荷叶饼,芙蓉饼,菊花饼,梅花饼等等,甚至还有大螃蟹,看着还真像是买回来过节用的,不过除了吃食外,还有些日用百货、笔墨纸砚等等物事,却是不知买来作甚,这些东西家里可还有不少。
      “李叔,公子说这些东西都是明天博饼的奖品。”一旁的张玉林颇为兴奋地说道。
      博饼?李石下意识地呢喃了一句,不过根本不得其意,他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于是便转头看向张玉林。
      张玉林调皮地耸了耸肩,挠着头道:“李叔,您别这么看着我,其实我也不知道这博饼具体是什么意思,公子他也只是提了一句,其他的一概没说。”
      “这博饼其实就是个小游戏,这不过节嘛,大家图个热闹,等到明天你们就知道,现在三言两语的也不好说清楚。”杨帆在一旁大概地解释了一句,这确实不好说明,要一边参与一边说才好理解,因此杨帆也懒得在这时候徒费唇舌。
      博饼(跋饼),是起源于福建厦门的中秋传统活动,随之传播至闽南地区乃至全国。杨帆也是因为有个来自闽南的舍友,大一时带着他玩了一次,当时他觉得十分有趣、印象深刻,如今突然间想了起来,便想着既然过节,在家里组织一次博饼活动也不错。
      至于博饼的来源嘛,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是当时郑成功占据厦门鼓浪屿抗清,而其麾下士兵多来自福建、广东等地,在中秋前后愈发思亲怀乡。郑成功与兵部衙堂的属员为了宽释士兵愁绪,激励鼓舞士气,利于驱逐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者,克取台湾,于是与当年驻扎在今厦门洪本部的后部衙堂属员,经过一番推敲,巧妙研究设计出中秋会饼,让全体将士在凉爽的中秋夜晚欢快一博。
      每会月饼按照各级科举制度的头衔,设有“状元”一个,“对堂(榜眼)”两个,“三红(探花)”四个,“四进(进士)”八个,“二举(举人)”十六个,“一秀(秀才)”三十二个。全会有大小六十三块饼,含有七九六十三之数,是个吉利数字。因为九九八十一是天子之数,**七十二是亲王数,而郑成功封过延平郡王,所以用郡王六十三之数。
      大小六十三块饼,分别代表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用六颗骰放在大瓷碗内投掷。
      当然了,后来的“会饼”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月饼,而是由实用物品组合而成,比如:沐浴露、洗发水等等,也可以是食品,比如:果冻、薯片、可乐什么的,反正是你自己想要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做“会饼”,只要按照会饼规定的数量组合就成。因此杨帆带着姐弟俩在东京城的街市上大买特买,就是为了准备这些奖品。
      根据杨帆舍友的说法,闽南博饼风俗,讲究的就是一个开心,就是博一个好彩头,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博中状元的人,一年运气总是会特别好,因为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的感情寄托。所以,闽南人总是对中秋节格外重视,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
      杨帆微笑着看向李石,道:“李叔,家里应该有大瓷碗吧,找个喜庆一点的,然后再找六个骰子出来,明天要用。”
      “一定要是瓷碗哈,要大一点的。”杨帆再次强调了一句,因为这博饼得用瓷碗骰子才能跳得起来,就会相应地多旋转几圈,增添一些紧张刺激的气氛。不过杨帆觉得自己算是多此一举了,这时代的碗除了瓷的,应该也没别的材料了吧,什么不锈钢的、塑料的,你想要还没有呢。
      李石点头应是,虽然不懂杨帆的用意,不过他还是牢牢记住了杨帆的吩咐。
      杨帆想了想,继续说道:“这样吧,召集家里所有的人,明天中午大家一起吃个午饭,吃完我们就博饼。”
      “让李婶她们好好准备,好吃好喝的都给整上,怎么丰盛怎么来,千万别想着给我省钱。”
      杨帆觉得自己似乎有些激动,说话的语气就跟暴发户似的,特土,特没文化那样!
      吃过晚饭,杨帆又唤来小荷等人,一起动手,开始对今天买来的东西进行分门别类,然后再按照博饼的大小等级一一设置好对应的奖品,方便明天取用。
      第二天,也就是中秋节当天,临近中午时,整个“杨府”的人在管家李石的安排下,都已经到齐了。第34章 博饼[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