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帆开始闭关编写故事的时候,李默就已经自觉地回去当差了,留下张大宝成天在庄园里不务正业。按照张大宝的说法,他们家公子又被家里人给禁足了,既然没有出门,便不需要他亲自保护,而且他留在这边也是他们家公子的意思。
杨帆倒是听出来了,张大宝就是特地被安排来照顾他这个“救命恩人”的,那个“又”字也很有意思,看来那个宋玉以前也是个不安分的主儿,平时肯定没少出门惹是生非,才会被家里人如此处置。
不过有张大宝这个东京城的本地通在,杨帆办起事来倒是方便多了。
这天,杨帆在张大宝的带领下,找到了东京城里的九贞书会。
大宋的行业意识很强,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同业行会组织。商业和手工业各行,均推举经济实力雄厚者为“行头”或“团头”。行会组织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统一商品价格,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可以调节与官府的关系,保护自己的利益。
大宋的书会原是与科举有关的会社名称,或称课会、课社、文会,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都是民间的读书场所,后来演变为三教之外诸色伎艺人编写话本、戏曲、曲艺之所,书会里的编撰者一般称为“书会先生”或“书会才人”,大多是出身下层的文人和民间艺人,以在勾栏、瓦舍编写话本、戏曲谋生,也有一部分是低级官吏、医生、商人以及较有才学和演唱经验的艺人等。
书会保证了作者可以从伎艺演出中获取自己应得的经济利益,也可以限制脚本的使用范围,有权编写和刻印各种脚本并确定价格。虽然是民间组织,但书会编撰话本、戏曲、曲艺作品的能力却是相当专业的。
杨帆虽然搞定了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想要将其改编成杂剧或者戏曲,其中还时需要填补很多的繁冗细节的,就比如这剧本里面的相关唱词和曲调之类的东西,杨帆可是一窍不通的,这方面就需要交给这些大宋的“专业人士”来补充完善了。
九贞书会的掌记做事很是干脆利落,问明杨帆的来意和要求后,很快便给他推荐了个书会先生。
这个看起来温文儒雅的书会先生四十来岁,名叫李成,字玉成,号“花李郎”,虽然科举失意但才学还有的,东京城中的各个瓦肆勾栏中均有不少他的作品,更难得的是他还精通音律以及一些伎艺的表现技巧,完美地符合了杨帆的需求。
杨帆出手大方,在明确保障“桃花扇”的所有权仍旧归属自己后,很快便与九贞书会以及李成签订了相关契约。
“桃花扇”这个故事本身不必多说,自然是极好的。李成毕竟在这个行业里也算“成名已久”,又具备博杂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改编起来那是驾轻就熟,又有杨帆这个看过后世戏剧的“半吊子”时时在一旁给予建议,脚本编写的很是顺利。
不出三日,一部完整的带有词曲的“桃花扇”剧本便新鲜出炉了。
“此次倒是我占了便宜了,长风的许多想法常令为兄我茅塞顿开,受益良多。”李成亲切地笑着说道,短短三天,他已经熟络得和杨帆称兄道弟了。
杨帆虽然确实不懂编写词曲,但他毕竟在后世里看到过很多话剧、戏曲、小品的表演方式,与众不同的想法时常让李成眼前一亮,创作灵感更是与日俱增。
李成也很满意自己和杨帆合力编撰出来的这部“桃花扇”,更是亲自将杨帆引荐给了东京城里著名的绯绿社。
绯绿社是专门从事杂剧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组成的行会组织,还有其他像是专门唱赚的遏云社、唱耍词的同文社、演影戏的绘革社等。绯绿社中有专业艺人三百余人,是东京城里规模最大的杂剧表演组织之一,不仅李成,但凡京城里叫得上号的书会先生,几乎都和绯绿社有着合作关系。
绯绿社能在这偌大的东京城里占有一席之地,挑选脚本的眼光还是很毒辣的,“桃花扇”剧本的新颖出色,很快便受到了绯绿社社首的重视。
一般来说,伎艺演出的成功与否,与书会先生提供的脚本是有着决定性的关系的,而艺人们所使用的演出脚本是由书会先生编写的,因此每场演出的收入须将部分付给书会先生和场地经营者,以及其他参加演出的劳务者。
“桃花扇”脚本完成后,杨帆便给书会和李成付清了尾款,达成“买断”,这部剧的脚本所有者便唯有杨帆自己一人。面对这样一部注定会“爆火”的脚本,绯绿社豪爽地让出了三成利润,成功与杨帆达成合作协议。另外,杨帆还享有售卖相关周边产品的权利,这自然是为了卖折扇而准
第20章 计划[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