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9章 改编[2/2页]

浪迹大宋 米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不轨之心,对他的阴谋进行了揭露,阮大钺既恼怒又害怕,无奈此时手中无权,拿他们没有办法,只好闭门谢客,深居简出,只与马士英暗中往来。
      侯方域与陈贞慧、吴应箕等人因志同道合而结下了莫逆之交,阮大钺得知侯方域在南京城正缺钱用,马上打通关节,设法让杨龙友把钱送给了侯方域,为防止他拒绝,开始还让杨龙友暂瞒实情。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通过拉拢侯方域而缓和与陈贞慧等人的关系,使他们不与自己作对,自己则好为所欲为。
      侯方域尚自犹豫,李香君却发飙了,劈手就把头上的发簪脱下来了,骂醒了侯方域,并变卖了首饰,还四下借钱,总算凑够了数,把钱扔还给了阮大铖。
      时局很快发生变化,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殉国,福王朱由崧在一帮旧臣的拥护下,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新皇朝,马士英成了执政大臣,随即启用阮大钺为兵部侍郎,继而又升为兵部尚书。大权重握,阮大钺开始着手清除异己,陈贞慧、吴应箕等转眼被捕下狱。侯方域只好逃亡。
      而李香君则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洗尽铅华,闭门谢客,一心等着侯方域归来。在阮大铖的怂恿之下,弘光皇朝的大红人田仰吹吹打打地想要迎接李香君做妾。李香君一口拒绝,田仰还要硬娶,她便一头撞在栏杆上,血溅桃花扇。娶亲的人见闹出了人命案,只好灰溜溜地抬着花轿溜回去了。
      住在附近的杨龙友闻讯赶过来,院中已空寂无人,只有那把带血的绢扇孤零零地落在地上。杨龙友拾起绢扇,端视良久,深为李香君的贞烈人品感动,就着扇面上的血迹稍作点染,血迹便成了一朵朵鲜艳欲滴的桃花,再以墨色略衬枝叶,一副灼灼动人的桃花图便完成了。杨龙友对扇沉吟良久,又在扇面上题下三个小字,桃花扇。
      阮大铖并不想就此放过李香君,而是为南明皇朝弘光皇帝亲自执笔撰写歌词剧本,等李香君伤愈后,阮大铖立即打着圣谕的幌子,将她征入宫中充当歌姬。不久后,清兵攻下扬州,直逼南京,弘光帝闻风而逃,最终被部将劫持献给了清军,随后南京城不攻自破,李香君随着一些宫人趁夜色逃了出去。
      李香君在师父苏昆生的照顾下来到苏州,由于一路颠波劳苦,精神上又极度悲伤,她已身染重病,且病情一日重于一日。弥留之际,她挣扎着剪下一绺青丝,小心翼翼地用红绫包好,再把它绑在比生命还珍贵的桃花扇上,请人转交给侯方域,并留下遗言说:“公子当为大明守节,勿事异族,妾于九泉之下铭记公子厚爱。”
      伎女用性命来维持自己的贞节和道德大义,士大夫倒是放弃原则,随时准备改换门庭。入清以后,陈贞慧隐居不出,方以智出家为僧,杨文聪抗清殉国,陈子龙自沉明志,但侯方域却耐不住寂寞,参加了顺治八年的乡试,引起许多人的非议。
      杨帆之所以对这桃花扇的故事印象深刻,还在于这出戏最后的“余韵”中,老艺人苏昆生放声悲歌过一段唱词: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特别是词中的这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短短的一句话,语浅而情深,写尽了一个人一生的繁华和沧桑,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带不走,也留不下。杨帆当初看到这段词时,不过是个懵懵懂懂的高中生,却也深有感悟。
      “桃花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形象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南明王朝的灭亡史,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杨帆相信,以李香君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对爱情的忠贞以及高尚的爱国情操,一定能打动许多人。
      不过“桃花扇”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所以杨帆觉得还是稍微改编一下才好。连着两天,才终于改编出了符合这个时代的大宋版的“桃花扇”。
      终稿上,字迹难看之外,还有着许多涂涂改改的痕迹,大部分都是因为杨帆出于习惯写成了简体字而划掉重写造成的。杨帆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堪入目,好在香桃和巧儿虽然是一介奴仆,但自幼习文练字,一手娟秀的毛笔字可要比杨帆的“鬼斧神工”顺眼多了,杨帆便让二人帮忙?重新誊写了一遍。
      看完整个“桃花扇”的故事,香桃和巧儿的眼眶都是红彤彤的,深受感动。看到两人真情流露的反应,让杨帆对此次尝试更加地有信心了。

第19章 改编[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