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寻常人家一般在此只设一门楼,你以后若想定居此处,可在此扩建门屋,用来通行车马,亦可以在进门两侧增设两耳房,或存放杂物家当,或留为管家、官事起居餐饮使用。”张大宝指着影壁与院墙之间的空地建议道。
杨帆微微颔首回应。短时间内他应该不可能住这里的,因为房车肯定是没办法弄进城的,那硕大的体型一进城肯定要引起轰动的,这就与杨帆的低调处世原则背道而驰了。看来得尽快攒点钱在城外买所宅子了,还是大点的那种,他和房车总归不能这么一直赖在别人家里。
绕过影壁,入眼所见,是长方形布局的四合院,对面是坐北朝南的正房,两侧建东西厢房,似因宅院长期无人居住打理,院落中广植的花草有些凋敝。屋顶结构为悬山式,山面的两厦与正面的屋檐使用竹篷,转角的屋顶则将两面正脊延长,构成十字相交的两个气窗。
李默一边领着杨帆查看屋子的情况,一边给他解释各房间的用处。
主体建筑的前厅、后厅与卧室之间以廊连接成“王”字形平面。
与大门相对的北面,就是正房所在了。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
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耳房一般与正房紧帖,于正房两侧,其北边后墙与正房平齐,向南则比正房突入了一展之距,这里一般留有门,却是东西相望的。
东西厢房则一般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四合院一般西侧为室,东侧则用作灶房、柴房、库房。
沿着院落外缘而布置的开敞式的抄手游廊将四面的房子联接在一起,既可供人行走或躲避风雨,又可供人休憩小坐,观赏院内景致。
总体上,杨帆对这所宅院还是挺满意的。宅子虽然比不得城外宋家的阔气庄园,但住上几人还是绰绰有余的,何况他是孑然一身。只要他想的话,再去市场上买点家具以及生活用品来填充一下,这里随时便能够搬进来住。
站在空无一物的堂屋内,杨帆仰头欣赏着头顶繁复美丽的天花板。
“没想到这所小宅院中居然还有藻井。”李默走到杨帆身旁,仰着头感慨了一句。
藻井?杨帆不解,向他投去问询的眼神,只听李默轻声解释道:“藻井是一项繁什的装饰技术,其工艺非常复杂,是工匠们利用榫卯、斗拱堆叠加上各种梁檩穿插结构而成的。而且朝廷向来有规定,除官宦宅邸和寺庙建筑之外,普通百姓的民居是不得使用藻井、斗拱、门屋这些的,也不允许在梁柱上彩绘。”
该死的阶级制度,杨帆出声道:“既是如此,那这藻井不还得让人过来拆除?”
李默伸手轻摆,宽慰杨帆道:“大宋近来民富国强,朝廷规定宽松、难以起到控制作用,富商巨贾家中违制者比比皆是,长风倒是无须忧心。”
正当杨帆和李默谈论着藻井的工艺时,正房后面的后罩房里传来张大宝的怒吼声。
“未经主人允许,私闯民宅,是何道理?”杨帆和李默匆匆闻声赶到时,只见张大宝在一间房间的门前执刀而立,面露凶光。
透过敞开的房门,杨帆看到两个身形瘦小的孩子正瑟瑟发抖地相拥在一起,蜷缩在房间一角。
“你们两个,还不快些出来?”张大宝又大声吼了一句,然后用眼神示意李默和杨帆将出口堵住。
在张大宝的威慑下,两个孩子一边拉着手一边啜泣着,战战兢兢地走了出来。
“大宋律规定,无故入人家,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若知非侵犯而杀伤者,减斗杀伤二等。其已就拘执而杀伤者,各以斗杀伤论,至死者加役流。”李默幽幽开口,语气轻柔却掷地有声。
私闯民宅!主家杀人无罪!
扑通一声,两个小孩当即被吓得跪了下来,其中年纪较大的孩子更是重重磕头,语气诚恳地央求道:“大爷饶命,我姐弟二人孤苦伶仃,居无定所,又见这宅子久无人居,才会心存侥幸闯了进来。”
“而且我们只是借此房间落脚,未曾到过其他地方,更不曾偷窃过这宅子里的任何物事,还望各位大爷垂怜,饶过我等。”
这话倒是真实可信,盖因这宅子里空空如也,确实是没什么可偷的。
张大宝冷嗤一声,道:“某观你二人,年纪尚幼,为何不去那慈幼局?莫非是戴罪之身?”
慈幼局,是大宋的官办孤儿院。官给钱典雇乳妇,养在局中。如陋巷贫穷之家,或男女幼而失母,或无力抚养,抛弃于街坊,官收归局养之。月给钱米绢布,使其饱暖,养育成人,听其自便生理,官无所拘。待遇还是相当不错的。
不仅如此,大宋朝还设有专门接济、收容“老疾孤穷丐者”的居养院、为穷苦群体看病施药的安济坊,甚至还有官设的丛葬地,凡无主尸骨及家贫无葬地者,由官家丛葬,称其地为“漏泽园”。
“呸,那慈幼局的官吏只会假公济私,不仅克扣米钱,还处处为难、打骂我等,叫人如何待得住?”小男孩尽管一脸畏惧、眼角挂着泪痕,此刻却忍不住“义愤填膺
第18章 姐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