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7章 宅院[2/2页]

浪迹大宋 米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sp; 张大宝哈哈一笑,道:“这东京城如此之大,我们若不回去,李默去哪儿寻我们?”
      也是啊,这个时代可没有手机这东西,找人全是靠跑,这无异于是大海捞针啊,这几天杨帆和张大宝东奔西跑,又居无定所的,李默即便知道他们在城里,怕也是不好找,所以才回去庄园里“守株待兔”的。
      “昨日我倒是上你家了,可你家人说你这几天不曾回去过。”李默微微摇头,笑意吟吟地盯着张大宝说道。
      张大宝在城内也是有房子的,不过这些天他在瓦肆勾栏和樊楼里乐不思蜀的,哪会想着回家呀,听闻李默此言,他也丝毫不觉得尴尬,只是有些歉意地朝杨帆拱手道:“长风,这事儿我却是失礼了,改天我老张再另请你上门吃酒。”
      杨帆不以为意地摆了摆手。有意思,老张这是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莫非是家有河东狮?杨帆不怀好意地揣测到。
      由于官署、商业等设施集中于内城,因此大多数人首选在内城居住,但内城可供居住的空间却很稀缺。内城中官员宅第的数量和密度最大,且多集中在内城东部地区,围绕安远门和丽景门两条御街所在地形成两个主要区域。朱雀门外、宜秋门外至阊阖门也是官员主要的居住区。从整体上看,官员宅第的分布偏东,基本上处于交通要道处。宫城位于内城中央偏北部,禁军军营占据西北部,官署位居西南部,另有皇家寺院穿插其间。
      开封的里城和外城,有一百多个厢坊,居住着十多万户人家。沿城市中轴线御街向南,过州桥后道路两侧都是市民的居住区。私人宅第在这些空间的夹缝中求生存,只能与街巷争夺有限的空间,因而形成“甲第星罗,比屋鳞次,坊无广巷,市不通骑”的拥挤现象。
      在李默的带领下,杨帆等人很快便来到了宅院门口,杨帆新得的这所宅院在朱雀门外龙津桥边上的麦秸巷中,此处北临蔡河,西通御街,向南不远处的坊巷就是太学和国子监,往东过了保康门桥便能直达繁华的保康门瓦子,地理位置算是极好的了,因此虽然是在外城,但房价也并不便宜,且居住着众多达官贵族以及豪门商贾。
      拾阶而上,是大铜门材质的如意门,门口设在外檐柱间,门口两侧与山墙腿子之间砌砖墙,门口比较窄小。门楣上方装饰着雕镂精致的砖花图案,在如意门的门楣与两侧砖墙交角处,有如意形状的花饰,以寓意吉祥如意,故取名“如意门”。
      如意门比两边的黛瓦粉墙高,门楣上方的雕琢可简单素雅,并且门口立有一对抱鼓石,和门簪、门槛、门扇、门框一起遥相呼应,让宅院的大门极具美感。据说宅院大门立石讲求的是“文箱武鼓”,这在古老习俗中是“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
      “这宅院大门为何不在正中间?”杨帆一脸疑惑地问道。
      李默和张大宝微笑着不多做解释,只是示意杨帆去开门。
      杨帆掏出钥匙打开如意门的门锁,推门而入,自然而然地被眼前雕工精致、纹路精美的影壁所吸引,后世这东西可不多见。
      “长风,此物名为照壁,亦称影壁。”见杨帆在影壁面前驻足察看,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张大宝适时开口介绍道。
      杨帆笑道:“这我知道,是用来遮挡视线和界定空间的。”
      “这是其一,先前长风不是对大门位置颇有疑惑吗?此其二也。”李默笑着说道。
      古语有云说:“宅不西益,俗说西者为上,上益宅者,妨家长者也”,西方是尊长之位,在宅的西边增建房屋是对尊长的大不敬,会让尊长受损伤,所以应当禁止。只是,建造房屋的条件有时会受到限制,难免会在西方建造房屋,所以会在院落中设置一道大门。
      “门”的设置代表着在天地之间设置了一个区别于他处的通道空间,成为了各种神奇力量的交汇之所,人们在这样的地方会收获福祉,也会沾染上不祥,比如,《水龙经》记载:“直来直去损人丁”,所以,古人在建造院落的时候会将大门东移,设置在南墙之东部甚至干脆将其置于东墙上,使得住宅的西部,尊长的处所尽可能地避开门这一通道空间。所谓“影壁对门,邪气难入”,影壁的出现是为了保证尊者的安稳。
      只是,在院门东移的情况下,就意味着院落的中轴线失衡,而影壁的出现则是对建筑中轴线失衡的挽救以及对居住空间的重新界定。
      其三,与地理气候有关。影壁最初诞生的地方在陕西地区,而陕西位于中国的西北方,气候干燥寒冷,经常有大风,所以,在大门之外或者之内设置一道影壁,就能够起到阻止大风进院,起到了预防严寒的作用。而在南方影壁的功能则不同,南方气候湿热,影壁的建造为的是引导疏通风的流动从而带走庭院内的热气流来形成凉爽的气温。而大宋富庶的市民经济文化,使得人们对自己的住所也有了新的审美要求,影壁更多的是用来装饰建筑物。
      没想到小小的影壁,竟有这么多的讲究,杨帆颇为受教。

第17章 宅院[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