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5章 折扇[2/2页]

浪迹大宋 米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宋朝以前称扇子,都指团扇。团扇又称宫扇、纨扇,自古以来便是常见的传统工艺品及艺术品。
      大宋朝之所以流行团扇,一是可以遮面,“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这使得团扇深受闺房少女们的喜欢。其次,团扇可以题诗作画和刺绣。人们在团扇上面绘山水楼台、草虫花鸟,精巧雅致,绫罗绸缎,工笔花鸟,刺绣缂丝。绘画与刺绣,逐渐使团扇变得越来越丰富、唯美,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而今,大宋朝顶级的扇子要数缂丝团扇。缂丝扇在团扇中是极其少见的珍贵品种,缂丝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造,形成的花纹犹如刀刻痕迹一般,故又称刻丝。缂丝有“织中之圣”的美誉,还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在上层贵族之中尤为流行。
      至于杨帆眼里的雅物,折扇,初名腰扇,滥觞于汉末,曾是王公大人的宠物。晋代,腰扇又称为叠扇,是上流社会男女通用的驱暑器具。有诗曰:叠扇放床上,企想远风来。轻袖佛华妆,窈窕登高台。诗里的叠扇,就是折扇,是折扇在晋代的一个名称。而在大宋朝,折扇还有许多名称,如“折揲扇”、“聚扇”、“聚头扇”等等,不过人们大多习惯称之为“叠扇”。
      折扇的由来向来有几个说法:
      其一是源于东汉,因为《汉书》记载:“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自以便面驸马。”有人据此推断,便面是折扇。理由是“驸马”是扬鞭抽打马,所以才要合拢折扇才能赶马。不过有人认为,“驸马”是轻抚、轻拍,用来轻拍马的工具不一定是折扇。
      其二是源于东晋,其主要证据源于《晋书》卷二十九《文苑·袁宏》:谢安取扇赠袁宏,袁宏答道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由于后来折扇又有“仁风”的雅称,所以有人认为此处谢安所赠即为折扇。但是,文中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此处所赠为折扇。且魏晋时期,清淡之士盛行执麈尾(一种扇子)谈玄论道。
      其三是折扇在宋朝时由日本发明并传入,而后宋朝即开始自制。端拱元年,日本僧侣嘉因在汴京觐见了宋太宗,并献上桧扇二十把、蝙蝠扇两把,时称聚头扇或倭扇。
      折扇在大宋朝的生产虽然已有相当规模,但因多用山柿油涂于纸面做成“油纸扇”,不宜绘画,只供一般百姓使用;虽也有素纸“折叠扇”,但由于工艺不够考究,折扇扇骨少,扇面用纸也比较粗糙,也不宜题字作画,便只充当执事仆从手中物,还不曾为文人雅士所赏玩,因而尚未成为书画家染翰挥毫的对象。
      啊?杨帆有些尴尬,顿时觉得自己手里的折扇不香了,对比那些摆放在店里醒目位置上、精致小巧的缂丝团扇,他手上的这把折扇确实是有些过于“粗制滥造”了。
      这和他所想的完全不一样啊!在他的印象里,折扇是一种很有文化气息的东西,影视剧里的那些翩翩书生,手里拿着折扇,就让人感觉整个人很有气度。然而这折扇在大宋朝人们的眼里,却只是粗鄙之物,怪不得方才掌柜的在听到他说折扇高雅时露出一脸的惊讶。
      杨帆不知道的是,宋元时期虽有折扇,但其鼎盛时期其实是在明代,时值书画扇面再度兴起,以纸为面的折扇逐渐取代以绢为面的团扇。加上明朝永乐帝又大力推广,曾命令内务府大量制作,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于大臣。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从焉”,一时折扇大贵,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杨帆摇了摇头,有些苦涩地嘀咕道:“不应该啊,这折扇轻巧别致、携带方便,既可收拢藏于袖内,也可插于腰间,扇面亦比团扇要大,在扇风祛暑方面要更胜一筹。”
      “而且这工艺和材质问题明明就很好解决的,怎么就不流行呢?”杨帆百思不得其解。
      周家扇铺的掌柜博学多识,谈吐儒雅,不过亦是无法回答杨帆的这个问题。
      最终,杨帆还是买了一把精致且贵气十足、绘有秀丽山水的缂丝团扇,以及一把相对来说“朴实无华”的九股折扇。
      折扇一开一合,进退皆宜,杨帆就像是买了一件玩具,沿路不断把玩着。
      “老张啊,你别一脸鄙夷地看着我啊。”杨帆看到一旁的张大宝不时投来嫌弃的目光,便忍不住出声提醒道。
      张大宝以手扶额,叹息道:“二郎啊,我都给你说过了,此物粗鄙,大庭广众之下,你这岂不是丢人现眼之举?”
      “你可别瞧不起这折扇,将来此物定会大放异彩的。”嗖的一声,杨帆利落地收起折扇,而后信誓旦旦地说道,毕竟后世折扇的地位还是蛮高的。
      张大宝笑着摇了摇头,不与杨帆争辩,继续带着他逛街去了。

第15章 折扇[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