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果,只爱杀人放火的花和尚。”
张大宝顿时侧过头来奇道:“哦?世间竟有如此乖张的和尚?”
杨帆摇了摇头,沉默不语,虽然《水浒传》是部编撰的小说,但其中的有些人物在历史上说不定是有真实原型的,杨帆可不敢胡言乱语,自找麻烦。
见杨帆不愿多说,张大宝也不再追问,毕竟在这大相国寺中,人多眼杂,僧人众多,谈论一个杀人放火的和尚也太不合适了。
张大宝继续领着杨帆在人群里穿梭,指着寺庙大殿两旁的廊下,对杨帆介绍道:“此二廊中,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绦线之类。”
这是在俗世中练心啊,心中有佛那才是境界,杨帆心里暗自思忖。
“靠近佛殿的摊位则是这些已经有了名号的固定摊位,像是这孟家道冠、王道人蜜煎、赵文秀的笔和潘谷墨等等;而佛殿后面的资圣门前,是文人墨客爱去的地方,出售的是书籍、古玩、字画以及各地卸任官员出售的土特产、香料药材等;后廊则都是写占卜、算卦的摊位。”张大宝嘴里继续滔滔不绝地说着。
不愧是本地地头蛇,很有当导游的潜质,张大宝条理清晰的介绍,在加上自己的所见所闻,让杨帆一下子对这大相国寺的“万姓交易大会”就有了个很直观的认识。大相国寺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但一系列的活动规划,却是井井有条、无比科学,据说自打宋朝建国以来,这里的交易活动更是从没出过事故,不得不让人佩服。
大相国寺的门阁和资圣门阁内各有金铜罗汉五百尊、佛牙等,据说是宋神宗时期,从庐山东林寺运来的。元丰年间,久旱不雨,宋神宗梦见一个老僧,吐云吐雾,化为倾盆大雨。第二天,让人寻找这个老僧,结果在大相国寺的五百罗汉的第十三尊找到。可惜这些都要得到寺内的主持批准才能开门,不是你拿着东西想进去就能进的,杨帆倒是无缘一见。
“等下次斋会,我再带你过来来尝尝这大相国寺里的斋饭。”张大宝搂着杨帆的肩膀,一脸向往地说道。大相国寺里的大厨,厨艺精湛,一手斋饭独具特色,声名远扬,可惜只有斋会时才会提供,每到那时,供不应求的饮食、瓜果短时间内便会被一扫而空。
不等杨帆开口,张大宝便又紧接着说道:“大相国寺里,吃、喝、玩、乐俱全,吃不了斋饭也没事,我们还可以去‘烧朱院吃炙猪肉。”
“旧时有僧惠明善庖,炙猪肉尤佳,杨大年爱吃这口,经常呼朋引伴过来,就对着大和尚说:你一个僧人烧猪肉,客人们天天喊烧猪院未免名声不咋的,于是就选用了谐音‘烧朱院”。
“二郎莫要以为这猪肉是贱肉就不美味了,相信我,这烧朱院的炙猪肉定会让你眼前一亮。”张大宝生怕杨帆误会,讲完烧朱院的典故后又连忙解释道。
杨帆笑了笑,摆摆手道:“我不嫌弃猪肉的,前两日我们还一起吃过东坡肉啊!”
开什么玩笑,后世的猪肉可是肉类中的绝对主力,价格还一路上涨呢。古人认为狗和猪的食性是杂食的,与人非常相似,君子应怀着对同类的仁爱之心,不食用狗肉和猪肉。而且猪喜欢在污泥粪便中打滚,不管什么样的食物都喜欢吃,人们认为猪肉是比较肮脏的食物,《百草纲目》就说:“豕食不洁,顾谓之豕,水畜而性下喜秽也”。且公猪普遍没有阉割,身上味道较大,影响肉质,吃起来有一股很浓烈的腥臊味道。后来,人们发明了一种烹煮猪肉的方法,将猪肉做得肥而不腻,软而不烂,味美鲜香,使得猪肉渐渐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食物,还取名为“东坡肉”。当阉割养殖之术出现后,猪肉中的异味被祛除了,开始走上餐桌,食用猪肉的人也慢慢多了起来。不过还是比不得牛羊肉的。
怪不得被无数文人墨客视为完美神仙眷侣的李清照和赵明诚,一有空就会来这大相国寺里淘宝,然后回家“相对展玩咀嚼”。吃过名气十足的大宋“网红炙猪肉”,杨帆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里穿梭着,直到挑花了眼,才采买好了一些礼物,准备送给张大宝他们几个,毕竟是他在这大宋朝里为数不多的朋友,要好好珍惜,以诚待人。
杨帆觉得这样的大相国寺还是很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寺庙从来就不应该远离凡尘俗世,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得正果,那是因为这八十一难让他体会到了人间的情爱苦楚,最后他才知道什么是舍得,才知道四大皆空是什么意思。
第13章 大相国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