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的杨帆却是不知自己已经成了有房一族,粗通骑马的他此时正小心翼翼地坐在一匹褐色的马背上,慢悠悠地跟在张大宝后面,往大宋京城开封而去,打算进城长长见识。有幸得见清明上河图里真实的繁华景象,领杨帆有些心驰神往!
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西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县改名为开封县,这便是“开封”这一名称的由来。
宋臣文彦博曾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之事中马政为重。”想要强大,你必须得坐在马背上!坐在马背上的杨帆目光所及,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担挑的、抬轿的、牵驴的,骑马的、驾驶马车的更是不在少数,可见大宋朝此时的强大和富足。
宋朝之前,有两个主要的产马地,一个是在北部的“燕云十六州”范围内,另一个是在宁夏的河西走廊,这两个地方因为气候寒冷,而适合养马。然,宋初燕云十六州被辽国夺取,而河西走廊在西夏脱离宋朝后也一块带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宋朝的马匹产生,主要由两种途径,一种是依靠宋朝政府的马政管理制度来生产马,这个制度叫作监牧制度,实际上就是官营牧马业,结果就是马没养出来多少,钱还没少花。另一种则是向西夏和辽国进口马匹,但马匹毕竟属于“战略物资”,常常是被敌国禁运的。由于没有产马地以及高质量的战马,宋朝在与辽、金、西夏、蒙的战争中,才会一直处于被动防守的地位。
为此,才有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而王安石变法的宗旨是“富国”和“强兵”,这两样都离不开马,为此,王安石在变法当中推行“保马法”。
相对于官办养马,王安石的“保马法”将马匹从官府养护,发到了老百姓手中,这样做的好处是,对于官府来说,将马给了老百姓,政府就不用圈大面积的土地来饲养,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后续投入。要知道,官府养一匹马所需要的土地,如果供养人的话,可以养活20人以上,如果关闭官办养马场,也能够节省很多开支。
对于老百姓来说,不但政府白给个马,可以当作畜力,下田干活,除此之外,政府又给减免税负和劳役。对于国家来说,这相当于藏马于民间,一旦遇到战争,可以征调这些马匹前去打仗。可以说,如果保马法运行得当的话,北宋的马匹数量将大为增强,对国家和老百姓来说都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问题就出在,这个马他不是想象的那么好养,一旦养死,就需要赔偿,而一匹马的价值普通老百姓是赔不起的。所以,在具体推行上,政府是希望给有条件的、有需要的农民去饲养,但是地方官员可不管那个,为了完成指标,甚至是强制民众去买马,结果导致很多原本还是小康的家庭因为无力养马而破产。养马本来是一件好事,结果却成为农民的负担。而另一方面,从老百姓手中养出来的马,是否真的能够上战场,又是一个问题。“保马法”也因此被称为“恶法”。
自打收复了燕云十六州这个产马良地后,大宋朝便努力致力于恢复马匹的改良和生产。加上西夏和金朝又处在大宋与蒙古之间,不得不放开战马的交易以换取大宋朝的扶持。如今的大宋朝已不再缺少战马,便是在北方平原上,也能和蒙古铁骑掰掰手腕、一较高下。
还未进城,杨帆便看到了规模壮阔,气势雄伟的东京城墙。根据张大宝的介绍,自大宋朝重新迁都东京城后,有靖康之难在前,便是拿回了燕云十六州这道中原屏障,历任皇帝依然十分重视京城的扩建和修筑。开封城墙作为东京城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断得到增筑。
除了加固城墙外,还在城墙上修筑了敌楼、城门处修筑了瓮城。以及发展出了城外的壕沟(护城河)、壕沟后羊马墙(处于城墙与城壕之间的城墙)、羊马墙后外城、外城后内城、内城后皇城的五重防御体系。此外,为了加强城池四角的防御,还在外城的四角上修筑城楼,以增加城池四角的防御力量。
如今扩建后的东京城共有十二座城门和九座水门,外城周长达六十里,高五丈,宽六丈,居住人口达两百余万。
趁着没人注意,杨帆隐蔽地拿起手机就是一通狂拍,仿佛自己就是一观光的游客。
而后杨帆牵着马跟在张大宝身后,顺利地从顺天门进入这座繁华的大宋东京城。
走在顺天门内宽阔的西大街上,行人、车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甲第星罗,比屋鳞次,坊无广巷,市不通骑。”杨帆仿佛看到了诗人杨侃诗中描绘的京城景象。
一路走来,街道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还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
第12章 进城[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