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78章、种养基地[1/2页]

北塘村往事 楚风文学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承租村民土地的问题上,刘广发一直是坚决反对。
      赵木生冒着很大风险,把村民的土地租到了手里。
      两人的观点冲突,正好体现了新老干部的观念差异,刘广发代表了保守力量,赵木生代表的是新生力量。
      这些承租土地的费用,全是木生自己垫付的,这个举措让村里的一些老人,着实为他捏了一把汗。
      在村民的眼里,这些土地似乎没有从前那么金贵了,忙死忙活干上一年,一亩土地收获个几百元钱,吸引力确实不太大。
      人们的注意力早已经转向外面多彩的世界,脑袋灵光的人,开始跑运输,倒腾些商品,走村串乡地兜售。
      通过做这些小本生意,或者外出务工,人们可以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收益,因此,对土地的兴趣变淡。
      不过,村主任赵木生的举措,倒是引起了镇政府的注意。
      特别是蔺书记,他是一位思想前卫的领导,对于木生的集约化利用土地十分肯定。
      为了这件事,他把赵木生叫到镇里,进行了两次长谈。
      赵木生向蔺书记汇报了自己的想法。
      未来,他要把北塘打造成有机杂粮产业基地,还要注册商标,设计包装。
      是啊,责任制初期,确实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
      可如今,也显现了它的局限性,甚至有一些弊端。
      农村出生,农村长大的赵木生,经过这些年的商海打拼,他是最了解农村的。
      他认为不能忽视家乡那片土地,要大胆设计,走集约化利用之路,让这片土地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蔺书记正好是一位具有改革思想的领导,他坚定地站在了赵木生这一面,表示要大力支持木生。
      等刘广发跑到镇上,向蔺书记发牢骚,变相告赵木生的状时。
      蔺书记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刘广发,给他冠以保守,不能与时俱进的帽子,让他多做锦上添花的事,少去扯后腿。
      碰了一鼻子灰的刘广发,跑回村里,开始有些郁闷,可这些项目都得指望人家赵木生。
      他也就只好继续陪着笑脸,给赵木生加油鼓劲了。
      这也算是刘广发的一个小优点吧,转弯比较快。
      转眼秋天到了,北塘的这个秋天依然很火热,各个项目工地都在抓紧抢工期。
      木生联系的药材收购商,在村里找了一处打谷场,摆开摊子,开始大规模收购村民手里的中草药材。
      这个秋收,基本上是围绕中药材进行的,各家各户把自家地里的药材,刨挖出来,都卖给了收购商。
      尽管没有想象中那样,发多大的财路,可花花绿绿的钞票拿在手里时,人们的脸上依然充满了喜悦之情。
      除了继续在工地忙碌外,这些天,木生一直在忙另外一件事。
      虽是农村出身,在经管庄稼方面,木生并不是行家,他这几天一直在盯着两个人。
      这两个人就是刘广录和赵志忠,都是很普通的农民,可此二人都是好庄稼把式。
      他俩对于本村的土地特别地熟悉,哪块地适合种啥,哪个沟土质肥沃,张口就来。
      而对于整个种植过程更是了如指掌,所种出来的小米籽粒饱满、颜色金黄,刚一开锅,便是满屋米香。
      家乡金黄的小米粥,成为了木生少年时代,最深刻的味觉记忆。
      甚至,木生在外经商这么多年,手头并不缺少金钱,买过各种小米,可再也没有喝过家乡那么香的小米粥。
      这次,木生把全村的土地承租下来,就是要建立一个粗粮种植基地,通过品牌效应,打造自己的品牌。
      这两个老头,可成了木生的宝贝,种地的事,他必须去问这两个老

第178章、种养基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