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47章 先百家争鸣,后独尊儒术[1/2页]

儿啊,爹真的是皇帝 为虎作伥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接地气?何谓接地气?”
      李世民闻言,面露不解之色。
      “这接地气,顾名思义,便是要贴近老百姓。”
      李晟不慌不忙的解释道:“以前的读书人,都是世家、是豪门、是贵族,这些人掌握话语权,追求的是阳春白雪!”
      “但现在不同!”
      “咱们要教育的,是基层的良家子、是老百姓。”
      “你跟这帮人讲什么阳春白雪,那无异于是对牛弹琴,是焚琴煮鹤。而且老百姓每天种地上工,一个个累得够呛,也没那功夫听什么之乎者也。”
      “对百姓们而言,他们要听的不是什么泛泛而谈的大道理,而是切身实际体会,是一个个新奇有理的故事!”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百姓们的学习动力!”
      “而在讲故事上,这天下恐怕没有人会比说书人更适合的人了吧?”李晟轻笑说道。
      “有点道理。”
      听完李晟的解释,李世民不由的连连点头:“那些说书人讲故事、讲话本,一说就是一圈老百姓围着听,的确十分适合。”
      “说是这么说,但这些人的身份未免也太……”
      长孙无忌还是有些不情愿,皱眉道:“这群说书人本就不学无术,学问功底差的太远,让他们去讲授,难免曲解歪解……到时候弄出孔孟不分、桀纣不辩的事情,岂不是南辕北辙?”
      “辅机所言,不无道理。”
      李世民迟疑一下,微微点头赞同。
      长孙无忌所言的事情,严格来说并非杞人忧天。
      毕竟,学术流传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不同的解释,就很可能逐渐变得歪曲。
      始皇焚书后,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被焚毁,只能凭借口口相传来传播。
      等待汉代后,流传下来的儒经就已经出现了多种版本。
      一个诗经的解释,就有韩诗、齐诗、鲁诗、毛诗等各种版本。
      各家各执一词,各样解释。
      甚至相互抵牾,形成对立。
      这严重导致了汉儒的派系林立。
      等到唐初,更是各个经文世家,都有各自的版本解释。
      十分混杂。
      对朝廷而言。
      这样的情况,显然并不适合统一思想。
      李晟自然明白长孙无忌所担心的是什么。
      李晟不忧反喜,笑道:“孙伯伯,我倒是觉得,如果能出现各种解释,反倒是好事儿啊!”
      “好事儿?”
      长孙无忌顿时面露不解:“这怎么能是好事儿呢?”
      “这当然是好事了!”
      李晟笑道:“岂不闻汉家自有法度,霸王道杂之。若没有霸王道,宣帝还怎么杂之?”
      李晟来自后世,自然知道一定程度的思想自由,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尤其是对儒学而言。
      汉儒经学早就已经陷入了死胡同,难以走出新路。
      甚至都搞出了玄学这种四不像。
      儒学已经走到了一个急需变革的十字路口。
      后世,率先走到这个十字路口的人,叫韩愈。
      变革的结果,是走出了“古文运动”的新路子。
      只不过,韩愈的时代,大唐已经走了日暮西山,无力将这股变革持续下去。
      而后继者的宋儒,在面对千年变局、困守东南的局势下,却走到了理学道路上。
      原本面向现世、积极入世的儒学。
      却变成了“存天理灭人欲”保守之学。
      彻底将儒学学风带歪了。
      直到王阳明扌岛鼓

第247章 先百家争鸣,后独尊儒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