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有两家公司──电子公司和好吃糖果公司,前者是一家电子企业,后者生产巧克力棒。现在是1965年,两家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都是20万股,每年盈利都是100万美元,也就是说每股盈利为5美元。再假定两家公司的业务都不再增长,且无论有无合并两家公司的盈利都将保持现有水平。“
卡尔·赖特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写下基本数据,为了便于理解数字都取整了。
“不过,两家公司的股价却不同。因为电子电路公司身处电子行业,市场便赋予它20倍的市盈率,20倍市盈率乘以每股盈利5美元,股价就是100美元。好吃糖果公司从事的行业不那么有魅力,市盈率只有10倍,结果每股5美元的盈利只能要求股票定价为50美元。”
“”现在,电子电路公司的管理层想让公司变成集团企业。他们提出以2∶3的换股比例吸收合并好吃公司。这样,好吃公司股东便可以用每3股总市价150美元的好吃公司股票换得总市价为200美元的2股电子公司的股票。显而易见,好吃公司的股东会乐意接受电子电路公司的合并提议。
如此一来,便有了一家集团企业开始崭露头角,新企业的名称为协同股份有限公司,它目前的基本情况是:发行在外股票333333股,总盈利200万美元,也就是说每股盈利为6美元。这样,到1966年合并完成时,我们发现每股盈利已从5美元增长到6美元,增长了20%,这一增长似乎表明电子公司先前20倍的市盈率是合理的。于是乎,协同公司(“婚前”原名为电子电路)的股价便从100美元涨到120美元,每个人都赚了钱,高高兴兴地回到家中。此外,被收购公司好吃的股东在卖出合并后新公司的股票之前,不必就其所得支付任何税收。”
梅根不说话,看着卡尔·赖特在白板上书写公式。
“一年之后,协同公司发现了查理公司,这家公司盈利100万美元,发行在外股票为10万股,也就是说每股盈利10美元。查理公司从事风险相对较高的军事装备行业,所以股票只能要求10倍市盈率,从而股价为100美元。协同公司提出以1∶1的换股比例收购查理公司。查理公司的股东非常乐意用自己每股价值100美元的股票换取这家集团企业每股价值120美元的股票。到1967年年底,合并后的公司有300万美元的盈利,发行在外股票433333股,每股盈利6.92美元。
电子电路公司的购并过程:
1、电子公司原有发行在外股票200000股,加上根据合并条款用以交换200000股好吃公司股票的133333股新印制的电子公司股票。
2、333333股协同公司股票,加上用以交换查理公司股票的100000股新印制的协同公司股票。”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集团企业的的确确制造出了增长。实际上,三家公司的盈利一家也没有增长;然而,仅仅是因为有了合并交易,这家集团企业便获得了盈利增长。协同公司是一只增长型股票,看来超凡出众的业绩记录使它赢得了一个很高的市盈率,甚至还可能不断提高。”
“这种把戏之所以奏效,其诀窍在于这家电子公司能够以其市盈率倍数较高的股票,去换取另一家公司市盈率倍数较低的股票。糖果公司只能以10倍的价钱“出售”其盈利,但是,其盈利交给给电子公司,算出平均值之后,电子公司的总盈利(包括销售巧克力棒所获得盈利)却可以卖到20倍的价钱。协同公司收购的公司越多,每股盈利增长的速度就会越快,股票也因此看起来更有吸引力,从而证明了高倍市盈率爰得其所。”
“整个情形宛如一封连锁信──只要收购公司的数目保持指数增长,就不会有人受到伤害。虽然这个过程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但对于一开始便介入其中的投资者来说,可能获得的收益却是好得令人难以想象。我们似乎很难相信华尔街的专业投资者会上集团企业骗局的当,自己却还承认被骗了数年之久。或许作为空中楼阁理论的支持者,他们只相信其他人也会上这种骗局的当。”
“协同公司的故事描述了集团企业盈利“增长”的一般策略。当时市场上还有许多其他骗人的把戏。可转换债券(或可转换优先股)就常常被用来代替普通股作为收购公司时的支付手段。可转换债券是公司的一种借据,按固定利率支付利息,可由持有人选择转换为公司的普通股。只要新收购子公司的盈利大于可转换债券应付的相对较低的利息,以这种方式收购公司就可能使每股盈利的增长速度显著地高于前面演示的直接换股方式。这是因为并非必须先发行新的普通股才能完成并购,这样合并后的总盈利就被更小的股本数所除,每股盈利就会更高。“
“有家公司在为收购计划进行的融资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创造性。这家公司使用的是不支付任何现金股利的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优先股类似于可转换债券,因为优先股的股利是公司的一项固定义务。但是,优先股的本金和股利都不被视为公司的债务,所以公司通常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可不予支付股利。)但是,转换比例要一年调整一次,以确保每年优先股可转换成更多的普通股。华尔街年纪稍长一些的专业人士都对这种骗人的小伎俩摇头质疑。“
“当然,在上面的例子中,根本就不支付现金股利。如果债券持有人或优先股持有人将债券或优先股转换成普通股,很难相信投资者不会因新的普通股发行带来潜在稀释影响而尝到苦头。的确,因为出现了这些操纵行为,现在法律已规定公司必须考虑发生潜在转股而增发的普通股数量,报告“充分稀释后”的每股盈利。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部分投资者却忽略了这些细节,只要看到盈利稳定地快速上升就心满意足。“
“自动喷洒器公司是一个真实的例子,说明了制造盈利增长的把戏是如何耍成的。该公司后来更名为ATO公司,再后来,在谦虚的首席执行官菲吉先生的敦促之下,又更名为菲吉国际。1963~1968年,自动喷洒器公司的销售额增长了14倍多,之所以有这样的惊人业绩,只是因为公司进行了收购运作。1967年中期,在短短25天时间里公司完成了4次并购。这几家新收购公司的市盈率都相对较低,因而有助于自动喷洒器公司制造每股盈利的大幅增长。市场对这种“增长”做出了强烈反应,人们踊跃购买股票,致使公司1967年的市盈率达到了50多倍,股价由1963年的8美元左右,涨到1967年的73.625美元。“
“为了帮助华尔街建造空中楼阁,自动喷洒器公司总裁菲吉先生展开了必要的公关活动。他
第234章“我来撕下这些年华尔街的脸皮”[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