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谈话场合自动喷洒着自我保护的措辞,谈论呈现自由形态的本公司如何能量充沛、如何应对变化和技术带来的挑战。他还小心翼翼地特别指出,每收购一家公司他都会先考察二三十家公司才作最后定夺。华尔街对他嘴巴里喷出的每个字都喜爱有加。
菲吉先生并非唯一欺骗华尔街的人。其他集团企业的管理人在迷惑投资界的过程中,几乎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语言。他们谈论市场矩阵、核心技术支点、模块化构成要素、核子增长理论。虽然华尔街专业人士谁也没有真正弄懂这些话的意思,但对于身处技术主流之中,他们感到既惬意又温暖。
集团企业管理人还发现了一种新方法,用以描述他们所收购的企业。他们收购的造船厂变成了“船舶系统”、锌矿采掘场变成了“太空矿物分部”、钢铁制造厂变成了“材料技术分部”、照明设备公司或制锁公司变成了“防护***分部”的一部分。若有哪位“不识相”的证券分析师(通常毕业于纽约城市学院一类学校,而非哈佛商学院之类的名校出身)胆敢放肆,问及如何让铸造厂或肉类加工厂实现15%~20%的增长,集团企业管理人一般都会告诉他说,效率专家已剥离了数百万美元的额外成本,市场调研已发现了好些杳无人迹的新市场,利润率在两年之内可以轻而易举地翻两番。集团企业的股票市盈率并未随着并购交易的活跃而下降,反而在一段时间里随之升高了。表34列示了1967年几家集团企业的股价和市盈率。“
“1968年1月19日,集团企业演奏的欢快乐章突然间放缓了节奏。这一天,集团企业的祖师爷利顿工业公司对外宣布,本年二季度的盈利将大大低于预测。近十年来,这家集团企业的盈利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长。市场对该公司制造增长的炼金术已深信不疑,以致消息一出,人们报之以怀疑和震惊。抛售狂潮随之而来,集团企业板块股票急挫近40%,才无力地小幅反弹。
更糟糕的事还在后头。7月,联邦交易委员会宣布将深入调查集团企业的并购活动,集团企业板块股票再次应声急跌。证券交易委员会和会计界也终于采取行动,开始努力澄清关于公司并购交易的信息报告技术,卖盘如洪水般汹涌而至。此后不久,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负责反垄断的首席检察官助理表示强烈关注日益升级的公司并购活动。“
“在集团企业风潮这一投机阶段的末期,暴露了两个令人不安的问题。首先,集团企业并非总能控制自己疆域辽阔的帝国。的确,投资者对集团企业创造的数学新法则,已不再执迷不悟,他们知道2加2当然不等于5,甚至有些投资者还怀疑2加2能否得到4。其次,政府和会计界对日益加快的并购步伐和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表示了真切关注。这两个问题促使投资者抛售股票,从而降低了只是因预计收购过程本身会产生盈利而付出的高倍市盈率。如此一来,盈利增长的炼金术便几乎不可能施展,因为要使骗人的阴谋得逞,收购方公司的市盈率必须高于被收购方公司的市盈率。”
“再往后就是所谓的当集团企业梦幻般的梦境破灭时,投资基金的经理们发现了另一个令人着迷的词——“业绩”。显而易见,如果一个共同基金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比竞争对手投资组合中的股票增值更快,那么它的基金份额就更容易出售。
确实有一些基金表现出色,至少在短期内表现得非常出色。由FredCarr领导的创业基金(EnterpriseFund)在竞争中受到广泛关注,它在1967年斩获了总回报率(包括红利和资本收益)的117%,在1968年又获得了44%。在同一时期,标准普尔500股指的收益率分别为25%和11%。出色的表现为创立基金带来了大量的新资金。人们认为把赌注押在赛马师身上比押在赛马身上更是一种时尚。
创业资金的领跑者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呢?它们将精力集中在那些能够讲述故事的活跃股票组合中,一旦发现有更精彩的故事出现,它们就会迅速出手,调仓换股。这样的投资策略在一段时间内颇有成效,引起了其他许多基金的效仿。不久,这些追随者就获得了“摇摆舞基金”(gogofunds)的荣誉称号,而基金经理们也常被称为“年轻的熟练枪手”。公众用来投资的资金都流向了风险最高的“表现基金”。
因此,60年代末,业绩为王的投资理念开始在华尔街流行。鉴于近期表现尤其重要(此时,投资服务公司已开始发布共同基金每月表现排名),基金的最佳策略就是买入那些具有令人兴奋的概念、能够讲述令人信服的好故事的股票,而不是等到很久以后才让市场看到这些特征。所谓的概念股由此应运而生。
但即使这篇报道并不完全可信,只要基金经理们确信人们会普遍认为其他人会普遍相信这篇报道就可以了,就这样,没有其他条件。金融书的作者MartinMayer曾经引用一位基金经理的话说:“既然我们首先听到了这个故事,那么我们就可以想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足够多的人听到这个故事,股票价格也会上涨,即使这个故事被证明是子虚乌有的,也有什么用。许多华尔街人士都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投资策略,但事实上,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早在1936年就发现了这一点。”
“对了,顺便说一句,眼下是故事是漂亮50.这群家伙认为,有IBM、施乐、雅芳、柯达、麦当劳、宝丽莱、迪士尼,等等,它们被统称为“漂亮50”(NiftyFifty)。这些股票都是“大盘股”(bigcapitalization),这意味着一家机构投资者可以重仓买入股票,同时又不会使股价产生大幅波动。再者,因为多数专业人士认识到即便选择恰当时机建仓并非不可能,但也很难做到,所以这些股票在他们看来就很有意义。因此买入时的价格暂时过高,又有什么关系?事实已证明这些股票都是成长股,现在支付的过高价格迟早会证明是合理的。此外,这些股票好比祖传珍宝,永远不会卖掉,因而也被称为“一次性抉择股”。你只需做一次买入的抉择,从此,你的投资组合管理问题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
“好吧。和这些象征米国未来消费的股票比,全美院线确实不够格,所以他们一边逼迫全美院线退市,另一边玩命的再这些股票上抱团。毕竟这群混蛋的钱多吗!”
“看看这些股票的市盈率吧,卖照相机和太阳眼镜的宝丽来市盈率75倍,卖汉堡的麦当劳市盈率70倍,开儿童乐园的迪士尼是60倍,同期标准普尔500的平均是市盈率为33倍”
“当然也有清醒的家伙,我知道一个叫沃伦·巴菲特的家伙,在1968年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罕见的表示,今年我们获得的收益率为58.8%,道琼斯指数仅为7.7%。这种结果完全是变态的。”
“很厉害的家伙……”卡尔·赖特罕见的赞扬道。
第234章“我来撕下这些年华尔街的脸皮”[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