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性格果敢、有气力。”郎中令额头上冒出细微的汗珠,暗中后悔:皇帝此刻关注到了郅都,自己怎么早没察觉到?
想到此,他意识到皇帝极有可能是要提拔郅都,便又补充了一句话:“至纯至孝!”
“恩。”皇帝点了点头,沉吟片刻,对丞相和郎中令说:“考察一下这个人,朕需要一个中郎将!”
“是!”
丞相和郎中令领旨,皇帝便再无吩咐,于是拜俯退出宣室殿。
一出门,丞相就小声地说道:“皇上有意,你且将郅都叫过来,我们看一看,春节过后,给他超擢选为中郎将吧。”
郎中令擦一把额头,口中应了个“是”,又心有余悸地说着:“真是喜从天降!皇上怎么就知道了郅都,还要提拔他?”
听着他这一疑问,陶青细细一想,猜到了原因:
郅都为皇帝所重,是因为郅都的老师——有着“处心公正、议法平恕”美称的大法学家,廷尉张释之。
张释之数日之前,已经告病请辞。
想必皇帝是在考虑,他走了以后,还是要保持朝中有法家人物。可是,皇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陶青不太敢往下接着猜测,只感觉到一阵压抑、恐惧袭来。他默默地打算:自己也该告病去位,不能再贪权慕禄了,回家做个田舍翁罢。
皇帝看着陶青、郎中令退出宣室殿,也担心自己这样提升郅都,会遭到朝臣抵制,转念又一想:偏就要这样做,我倒要看看,有谁会跳出来反对!
郅都接到丞相椽吏来道贺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竟然蒙受天恩,就要从一个站门的谒者,跻身进入朝堂,顿时喜极泣下,口中连声拜谢,换一身干净官服,就随着椽吏,来到了相府。
一进议事堂,看到不但丞相在,就连郎中令也在,于是郅都与上官一一问候,然后就垂首站在一旁。
郎中令用内府官员惯例的称呼,先开了口说道:“郅大人为郎官谒者五年,出使匈奴一次,狄道一次,居功甚伟,朝中简选中郎将,丞相与我,都推荐了你。”
丞相在一旁,闭目捻须,轻轻地点了点头。
郅都朗声说道:“谢两位大人举荐!若得此官,我必全心效命,尽职尽忠。”
丞相听他如此说时,就睁眼看着他说道:“郅大人家人现在何处?”
中郎将职掌皇帝亲随伺卫,事关重大。丞相此话,问的就是要郅都以身家性命为担保。
郅都也清楚这一点,沉声应道:“父母妻子,俱在河东。新年过后,我就将他们全部接来京中居住。”
丞相点点头,又说:“你若有意,明日即行启程,速去速回。”
郎中令附和道:“准你一月的假。”
郅都领命,随即回自己官舍,收拾两件衣服,便动身回乡。
丞相与郎中令又聊了一会近期大事,从皇后亡故、诸侯除地、加封外戚以及超擢郅都,这些苗头来看,都意识到:来年定会有大事发生。
最后,郎中令在告辞的时候,意味深长地对丞相说了一句:“不可一错再错。”
丞相想了许久,才明白他话里的意思,所谓“一错”,指的是晁错,所谓“再错”,指的恐怕就是郅都了!
细细一想,这二人,脾气秉性、行事风格,岂不是非常相似?从同僚的角度来看,的确是无人愿意与这二人为伍,可是对于皇帝来说,却有很看重他们。
丞相也明白皇帝的心理,皇帝要想施行新政,却苦于朝中都是老成持重之人,一切都以维持旧例为主。
皇帝此番用晁错、郅都二人,无非是将这两滴水,放进热油之中,以激动油面罢了!
想到此,老练的丞相,嘴角抽动一下,双眼精芒闪动,大喊了一声:“摆酒,庆年!”
第54章“苍鹰”郅都[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