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送走梁王,辞别众人,太子单独把晁错留了下来,二人来到书房中。
      原本怀着一腔的怒火,因为当着众人的面,强压了下来,此时到了隐秘室内,太子再也忍不住了,一掌就拍到案几上,“太不像话了,还轮不到她当家,必须得好好训斥一番!”
      晁错极其聪明,听到话头,略一思忖,便已得知端倪,随即趋步上前,小声问道:“是栗姬又做了什么无礼之事?”
      太子点点头,把栗姬嘲讽王?湍概?氖虑樗盗艘槐椋?馐撬?谙?涑帽阏疑邢?实降模?鞠⒁簧??炙担骸凹沂卤静蛔愕溃?还?跫?翟谑枪?帧!
      栗姬任性、刁蛮,晁错也是知道的。
      不过此时,他并不想多事,于是就说:“栗姬总算是对皇室有功。而且,齐地四国、朝中勋旧均与栗家交好,一旦有什么举动,难免他们不会干涉,到时候,场面复杂,恐怕骑虎难下。”
      说到这里,他又看了一眼太子,太子此时被说中心事,低头沉吟起来。
      晁错与太子,一向亲近,思忖一番,索性再往深里说一些,他又上前一步,压低声音,以极其忠诚贴心地姿态说道:“殿下,下官有句话,想要直说。先请太子恕罪!”说罢,深深地做了一个揖。
      太子看到晁错这番庄重严肃的举动,大为惊讶,又多少有些神秘,于是便用好奇地口吻说道:“智囊,但说无妨。”
      晁错此时惶恐起来,肚子里的事情,是犯了死罪的话,但是已经说了出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横下心来,再一拱手,几乎贴到太子眼前说道:
      “臣闻太医不力,大事当预——天下将来是太子的,”他紧接着说了一句俚语,“好汉何患无妻?”
      他的话是说得相当直白,太子也不免心中悚然,皇帝父亲病情严重,没想到,连晁错都知道了!于是问道:“何谓好汉?”
      太子的问话,只有四个字,但是意思已经相当明确了!晁错心中一喜,立刻说道:“无非七个字——治国安邦平天下。”
      太子慨然起身,双手紧紧握拳,注视着晁错。皇帝大行,势在必行,作为汉朝储君,最紧要的事,是如何尊从礼法,执掌汉室权柄,消除关东封国对朝廷的威胁。
      而这三件事,就是有汉五十年以来,最棘手的问题,父皇在病中,也曾多次向自己提及到。
      而现在看起来,朝廷内有道儒法,三家纷争,外有匈奴、封国咄咄逼人,还有当年随高皇帝一起打天下的勋旧,势力盘根错节,这三样,那一件都不是那么好处理的。
      如何能做到那七个字?这是一个重大的难题。
      想到这里,太子不觉头有些隐隐作痛,“智囊,我该怎么办?”他本想用简洁的口气说这句话,但是声音低沉,词语委婉,听起来却偏偏令人觉得好似手足无措一般。
      晁错郑重地说道:“削藩势在必行。为今之计,当召吴、楚、赵,三大诸侯王入京,趁隙着御史弹劾,即伺机羁押,再令廷尉搜刮,以三王平时之嚣张,必有迹可循。到时候,可大可小,由太子裁决了!”
      语毕,晁错竟然五体投地,伏在了地上:“为了大汉社稷,臣斗胆建言,似大逆不道,也万死不辞!”
      太子不禁动容,就将身子俯下,扶起晁错,正色说道:“公言甚是!”随即示意晁错坐下。
      “让我好好想一想!”面对这些重大难题,太子一番思索,毫无头绪,觉得口干舌燥,端起茶碗,轻轻喝了一口,忽然间想起来,刘荣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论,不由又生一分警惕。
      “先生可曾听说,吴王心存怨恨,不守臣节,上月竟然怠慢宗正。”太子不想困顿,于是转移话题。
      “臣有所耳闻。吴王因刘贤之事,为子衔

第20章 未雨绸缪[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