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其实是史书。更具体一点来说,它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因为从内容上来看,尚书中的文章绝大部分都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
《尚书》,最早名为《书》,由汉时伏生口述记录下来,是上古文化遗留。
自汉初以来,《尚书》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
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就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的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不过西晋时永嘉年间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古文《尚书》25篇,一直流传到如今。不过,董煜有五经详解,五经详解中自然也有《尚书》。
但,这《尚书》从内容上就与如今大齐人看的不一样。
五经详解中的《尚书》,夹杂今古和诸多大家的考证,重新厘定之后,只有二十九卷。
“唔,请教谈不上,大家相互交流而已。”董煜不知道这李路是什么路数,因此说话的时候很是客气。
旁边的韩立也觉得纳闷,用审视的眼神看着李路。可是李路并没有看他。韩立又看向宫傲张辉两人,两人微微摇头,露出了一丝苦笑。看来,这其中定有内情。
这边李路正要开口询问的时候,周白忽然道:“挺热的天,在这里做什么?走,咱们找一个凉快点的地方,也好说话。”
这话倒也在理。一行人直接去了会客厅。各自落座之后,李路就有些按耐不住,直接说道:“不知道重光先生以为《尚书》如何?”
这话问的,董煜都不知道怎么接了。这也算是个问题?
“尚书自然是极好的。”董煜不咸不淡的回了一句。
“既然极好,那敢问重光先生,你认为我辈读书人应该如何理解《尚书》呢?”李路又问了一句。
听到这个问题之后,董煜对李路高看了一眼。这李路很有意思啊,问的问题看似莫名其妙,很好回答。其实却更容易抓到对方的弱点。就这个问题,董煜不管怎么回答,他都能找到漏洞。
如何理解《尚书》?
自己理解?那理解的对吗?
跟前人学习?那没有自己的想法吗?
两者结合?那结合
第56章 盘庚三篇[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