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随着皇极殿前的钟声响起,百官徐徐入朝。
在百官进去之后,被小太监领进宫的袁崇焕拿着奏折激动地在殿外等候,五年复辽,这是人生仅有一次的机会,他绝不会错过。
“皇上有旨,宣袁崇焕入朝觐见~”
当殿内传出太监的通禀声,为袁崇焕引路的小太监让开身子,示意袁崇焕可以进去了,袁崇焕最后确认一遍衣衫整齐后,深吸一口气迈进皇极殿。
在百官的注视中走到大殿中央,俯身叩拜:“草民袁崇焕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
“平身。”
“谢陛下。”
待其起身,朱由检微笑道:“朕已经跟各位爱卿说了,今天你就当着满朝大臣的面把你的五年复辽之策跟大伙说说。”
袁崇焕双手将奏折举过头顶,“草民已将此策写在上面。”
朱由检看向王承恩,“承恩,你去念。”
王承恩走下章台,接过袁崇焕的奏折当着群臣的面大声朗读出来,群臣或是闭着眼睛,静心聆听,或是微微摇头,觉得不行,也有点头颔首,轻抚胡须的,显然很是赞同。
郎朗声音回荡在皇极殿内,很快一篇数百字的奏折便念完了,朱由检把手藏在袖子里,笑眯眯的俯视群臣:“怎么样?诸位爱卿,议议吧。”
这种事最有发言权的兵部尚书钱元悫第一个走出班列,“启奏陛下,臣以为此策大谬也!”
“哦?怎么个大谬?”
“启禀陛下,奏折中的战略无非是把城墙修到沈阳去,乍听之下似乎可行,但仔细一想实难为也。
我大明将士修筑城墙,建奴进可以化作小股时常侵扰边境,退可以从朝鲜、蒙古攫利。
朝鲜弱小,纵有城墙也挡不住建奴进攻,对建奴而言,朝鲜女人是繁衍工具,孩子是预备兵员,男子也可以作为奴隶从事生产。
蒙古林丹汗好大喜功,常以‘四十万蒙古之主自诩,蒙古人与建奴数次交锋,规模虽然不大却都是建奴获胜,可怜那林丹汗仍不自省。
草原以强者为尊,不少蒙古人选择依附建奴,去年建奴汗王皇太极就已设立蒙古二旗。
等我大明把城墙修到沈阳,建奴指不定已经裹挟多少人众了,到时他们完全可以举大兵攻城,这点袁崇焕你可想过?”
驳斥的很犀利,但还难不倒袁崇焕,袁崇焕对钱元悫道:“这位大人说的不错,将来的确可能发生诸如此类的情况,但您也说了林丹汗号称四十万蒙古之主。
蒙古人上马是兵,下马是民,四十万控弦之士是真的,倘若建奴频频攻伐,林丹汗必举大兵攻去。
蒙古势大,建奴善战,二虎相争无论谁输谁赢,都于我大明有益,至于朝鲜么,他们为求自保早就向建奴进贡岁币以求存了。
以此观之,他们虽是不得已向建奴进贡,但已经与我大明没有关系了,建奴肆虐朝鲜,反倒能为我大明争取时间。
等我大明恢复辽东,斩断建奴与朝鲜的联系,到时朝鲜境内纵有建奴,我大明也可举水陆大军伐之。”
他辩倒了钱元悫,却被朱由检心里否决了,首先林丹汗根本打不过皇太极,其次17世纪的朝鲜人口也在百万上下,要是真被建奴肆无忌惮的摆弄5年,对大明以后对朝鲜的统治非常不利。
内阁次辅施凤来站出来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此策不可行,如此大规模的行动五年之内变数太多,一旦有失,朝廷五年之功毁于一旦。”
朱由检面无表情的扫了眼其他人,“就没有赞同的么?”
“陛下,臣以为此策可行!”
站出来的是吏部尚书周应秋,此人是魏忠贤麾下‘十狗之首,已经死了的崔呈秀是虎王,这家伙是狗王。
“你怎么看的,跟朕说说。”
“陛下,臣执掌吏部知道辽东人事,数年来朝廷无一柱国良将守边,更没有哪个人有袁崇焕这般明确的复辽方略,奏折所陈,条理清晰,臣认为可以一试。”
话虽然简单,却赢得不少人赞同。
目前也只有袁崇焕提出一个还靠谱些复辽战略,不让袁崇焕
第21章 内廷对议[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