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这些年,刘玉兰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人情世故总还是懂的。
“玉兰姐过来了,这边馒头都已经准备好了,赶紧装车。”
按照食堂内部的价格,两百个馒头,如果收饭票的话,一个馒头二两,四分钱。没有饭票,则要八分钱。
但是市场价,有粮票的话一个五分,没粮票的话,至少要一毛钱才有人肯卖。
王喜也是个会算账的,他直接给了刘玉兰两百二十个馒头,收了刘玉兰十六块钱。
表面上看他是多送给刘玉兰二十个馒头,但二十个馒头按内部价,也就值一块六毛钱,等于价格上也算优惠了,一个馒头不到七分五。
刘玉兰当然也知道王喜的意思,但是这些小利,她是不会计较的。
这样算下来,拿出去往外卖的话,一个馒头她能挣两分多钱,两百多个馒头,也能挣四五块。
但这不是短期的,是长期的,一天赚四五块,一周下来就抵上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了,一个月就是一百多块,这还是稳赚不赔。
数了十六块交给王喜,刘玉兰就把馒头都装进箩筐里,苏梨也过来跟着帮忙,毕竟她是中间的介绍人。
“苏梨,你抱着孩子就行了,剩下的我来。”
这弄的刘玉兰有些不太好意思,她已经欠了苏梨不少人情了,实在不好让她再帮忙。
“没事儿,我帮你装完,你赶紧出去卖,别耽误时间,现在天热。”
苏梨想法也很简单,即便是刚刚蒸出来的馒头,如此炎热的天气也放不了两天。
早点装好,让刘玉兰早点把馒头卖完,这样也是皆大欢喜。
在苏梨的帮忙下,两百只馒头很快就装好了,刘玉兰就骑上自行车往外走,“苏梨我要回去了,你也赶紧带着孩子回家吧,这会儿天气太热了,赶紧带着孩子回去歇个晌。”
第564章 总能想到点子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