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不敢声张,但关起门来官府就拿他们没办法了。
太子所书的檄文字字血泪、正聋发聩,看过之人莫不痛骂肃王狼子野心,一下子肃王便成了万民唾弃的叛国贼,其苦心经营的“明君”形象彻底坍塌,再也扶不起来了。
更叫肃王不安的是,守城的兵将们也看到了,这对军心的动摇无疑是致命的。
尽管他下了禁令,禁止军中谈论此事,并声明这是反贼的阴谋,纯属无稽之谈,但对此抱有怀疑的兵将仍是不少,短短两天,已经有好几支军队弃暗投明直接投奔太子去了。
肃王亲自出宫斩杀了几个对他抱有质疑的将士也无法挽回军心和威望,只会让人愈发觉得他这是恼羞成怒,不打自招。
士兵们当初投报军营,都是为了报效国家和建功立业的,帮助皇子夺位和帮助叛国的皇子篡位意义完全不同。
前者胜了,历史便由胜利者书写,他们就有可能升官发财、流芳百世;而后者不管是赢了还是输了,注定都要遗臭万年。
大家都是有家有室的人,谁也不想在家人亲友面前落个叛国反贼的恶名,一辈子抬不起头来,还要连累后世子孙被人耻笑。
何况太子本是正统,先帝逝世理当由他继位,只要他尚健在,除他之外的任何人登基就是谋朝篡位,这本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
绝大多数人都是尚存良知、是非分明的,他们不愿沦为肃王这个叛国逆贼的帮凶,一个个要么消极怠战,要么索性在席枭攻城之时意思一下就举旗投降,把人直接迎进了城里。
形势一下子发生了惊人的逆转,太子的兵马越打越多,从十五万增加到了二十二万,而肃王的三十万兵马则缩减了几乎一半,只剩十七八万了。
敌弱我强,变成了敌强我弱。
肃王再也无法强自装作淡定了,愁得是日夜难寐,坐立不安,急急忙忙又把前几日刚调去守城的兵马又再调了回来镇守皇宫。
皇宫俨然成为他最后的容身之所了,若是宫门被破,他只有死路一条。
太子率兵进城后,反倒不着急攻打皇宫了,每日只派来使到宫门前叫阵,说得无非就是肃王乃通敌叛国的逆贼,只要大家愿意弃械投降,匡扶正统,太子必定既往不咎云云。
“来军开战,不斩来使”,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头一两天肃王还能容忍太子派来的人挑拨离间,后面几天却是再也忍不了了,怕军心再被动摇,只要来使一到宫门下,还不等对方开口,必定乱箭射死。
如此作派,只会更加显得肃王是作贼心虚,不用太子的人再来劝说,军心就已经溃散得七零八落了。
动静都闹到宫门口了,朝臣们多少也略有耳闻,看向肃王的眼神更加不善,背地里亦是议论纷纷,当面却是闭口不提,假装毫不知情。
大家都在等,等着太子打进金銮殿,到时就有救了,谁还会在这关键时刻去惹怒肃王,岂不是找死嘛。
正当大家以为太子很快就会大举攻进宫门时,他们却突然沉寂了下来,一点动静也没有。
原来临时变节的那八万禁卫军,其中五万是听命于高太尉的,另外三万却是听命于另一个副统领郭子康。
席枭不欲让自己人自相残杀,进城之后一边让士兵们多加休整、养精蓄锐,一边暗中与郭子康取得联系,意欲策反他和另外三万将士回到正途。
郭子康心知太子继位乃是众望所归,有席枭在,自己也没有打赢的可能,他也不愿就此断送自己的前程和三万弟兄的性命,很痛快地就答应了席枭的请求。
席枭并没有让他直接归顺,而是让他继续潜伏在宫中做内应,攻门之时,双方里应外合,顺便委托郭子康帮忙看顾在贤德殿中作为人质的家人,一有机会便将她们营救出来。
双方开战的第十四天,即乾明五十七年十月十八日,五万边卫军浩浩荡荡地杀至皇城。
与驻守京师的这些士兵不同,这些人神情淡漠、目光森冷,看人的时候仿佛在看死物一般,这是真正经历过无数杀戮才能练就的冷酷,是真正的百战之师才能具备的气势。
边卫军杀人如麻,势如破竹,守城的兵将们从未见过如此场面,哪里是他们的对手。
双方交战不过个把钟头,守城士兵们便被打得鬼哭狼嚎,纷纷弃城而逃,更有甚者,主动打开城门,把人恭恭敬敬地请了进来。
直到这一刻,人们才真正明白,席枭和他的边卫军是多么可怕的存在,别说是三十万大军,就是再多一倍兵力也未必打得赢。
京城已全面沦陷成为太子的囊中之物,消息传来,肃王煞白了脸,瘫坐在还没坐热的龙椅中像一具失了魂的木偶,久久不能言语。
他知道自己必输无疑了,可是就算死,他也不会就这么便宜了太子等人。黄泉路上太寂寞,他要把宫里的这些人统统带到地底下去陪他。
第216章、破城[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