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天傍晚,也就是疯女子常惠英的头七夜前夕。
贾算人把我叫到床前。
“今晚十二点前,我恐怕很难恢复了。”他的脸色很平静,似乎早已料到这种结果,“现在只有两个办法,我说出来,你自己选。”
我一听还有办法,先松了一口气,忙道:“请说!”
“第一个办法,我们把这孩子丢下,马上逃,逃得越远越好。只要能够拖延到我恢复的时候,一切就好办了。”
我立刻在心里否决了这个办法,这种选择就意味着,罗士民将必死无疑。
“第二个呢?”
“第二个,就要靠你了。”我不明白他的意思。
“准确的说,要靠你和《昆仑书》了。昆仑书是昆仑望派道典,里面一定有驱秽辟邪的法门,你找一找,马上学!”
一个“好”字刚刚滚到喉咙,立刻又被我咽了回去。
如果学习了《昆仑书》,那我岂非真的成为了昆仑望派的传人?
我的内心始终都在抵触和避免着这个结果,可是现在,却有一个莎士比亚式的选择,放在了我的眼前。
罗士民的生命,和我自己的命运!
我缓缓摸出那卷羊皮册子,《昆仑书》柔软而沧桑的质地,好像幼年时祖父的手掌,忽然有种亲切的,让人无法抗拒的力量,在紧紧包围着我。
我颤抖着手,飞快地翻动羊皮册子,翻过扉页之后,一张张薄如蝉羽的黄桑纸,从我眼前纷纷翻卷而过,带着一丝丝仿佛远古时吹来的微风,古典,朴素,安详。
只这么略略一翻,大概看到整本书的内容,几乎都是繁体写成,只有在倒数第二页上,有一行蓝墨水的钢笔简体字:丰北县罗士信,得书于公元1978年10月,昆仑山叶尔羌河畔。
在老罗字迹的前面一行,有人用繁体写着:?姚傅乃?,民??Π四辏?枚??平?公于昆??山?魇椤
老罗之前的这一位,是余姚人傅乃钊,民国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949年,是解放战争宣告胜利的一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一年。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知道,这位傅乃钊的师父名叫平声,没提姓氏,《昆仑书》就是这位平声公在昆仑山传给了傅乃钊。
于是我再往前看:邯?褚平?,宣?三年辛亥,见?书于紫禁城。
由此我知道那位平声公姓褚,邯郸人,似乎没有师承。褚平声是宣统三年,也就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那一年,在紫禁城得到的这本书。
奇怪,又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这句话中还有一个值得推敲的词——见赐。
见在古文中有表示被动的意思,见赐就是被赐予。
能用到“赐”这个字的,难道是宣统皇帝将《昆仑书》赐给了褚平声?
可是现代书面敬语中,对别人的馈赠,也有很多用“赐”的,所以我不大肯定。
我忍不住问贾算人:“贾先生,你有没有听说过褚平声这个人?”
“褚平声?”贾算人皱起眉头,“这个人是清末一位很有名气的道师,听说预测吉凶百试百灵,后来被宣统皇帝招纳,并且成功算到了辛亥革命。可惜此人进宫太晚,清王朝不久便倒了。”
“他是道师?”
我更加纳闷了,《昆仑书》最后整整两页,都由各种各样的笔迹记载着一个个人名、籍贯、得书的地点时间,正是《昆仑书》的传承脉络。
换句话说,上面记载的这些人,包括褚平声、傅乃钊、罗士信,都是昆仑望派的传人。
可褚平声明明是一个道师,怎么会成为《昆仑书》的传人?
“你说褚平声是你们昆仑望派的传人?”贾算人眉头皱得更紧,“你别说,还真是有可能。大清亡国后这人就消失了,后来有人在新疆见过他,传说他找到了昆仑玄圃,飞升成仙了。原来是得到《昆仑书》,在昆仑山修炼的……”
于是我就猜测,这本书应该是宣统帝给了褚平声,让他好好参悟,以便更好地观天望气,为大清趋吉避凶。
可惜历史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辛亥革命很快就爆发了。
唉,不问苍生而问鬼神,这帝国怎能不亡?
贾算人感到我正若有所思,也就不再打扰我了,只是叮嘱一句:“时间无多,有什么问题就来问我,我虽是道师一脉,但是大家源出一门,道将的法门我也了解一点儿。”
说完他就双手结了个印,闭口不语。
第十三章 昆仑传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