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另外两位室友也先后回来了,一个每天忙着谈恋爱的李维,一个考研学霸兰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努力的方向,哪有天天随叫随到,一天到晚没事干屁颠屁颠闲得扎堆的,除非是志同道合的人。
李维和兰博回来见陈晓峰和杨一臣今天睡这么早,也是略微惊讶,动作也是悄然轻了些,这是他们宿舍里不需要约定的默契,有人休息的时候其他人的动作都会尽量轻,不吵到别人休息,大家都是成年人,自己做自己的事,不影响别人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修养。
特别是在很努力的学霸,为了什么比赛或者要参加什么牛叉的考试,用上达芬奇睡眠法那是一点不稀奇,每隔两小时睡十五分钟,就这样的人难得在宿舍休息一晚上你去吵醒别人,要是严重点甚至能断人前途,因为有些考试就是几年一次,整个大学也就一次机会参加。
次日一早七点半,四个手机铃声几乎同时响起,周一上午,四节疯狂划重点的高数课。
一周里面,有两天各有一上午和一下午的空闲时间,就是周一周五,周一是早上四节和晚上四节,周五是下午四节和晚上四节。
还有三天就不是连课上了,上午两节课,下午两节课,晚上四节课。
周末没课,要是有挂科,就是周末补课,所以都是逃不掉的,挂一次就要浪费多少个周末,还得按学分交重修费,挂科是大学里最不划算的事了。
总的来说,自由时间一大把,努力全靠自己,课堂上讲不了太细,一门科目一本书两指厚,一学期加起来就那么三十来节课,全天上课,每天12节,两三天老师讲的就没了,专业课也就四十多节,就四天,这么算就比较清楚,专业课可不止两指厚,也不止一本书,要成为学生中的强者,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不言而喻,越厉害的学生时间越是不够,越贪玩的时间越充足。
上课听得认真,把老师讲的重点全部掌握,也就能考个80分,还有20分联动知识是需要自己拓展的,老师会告诉你哪里有,看不看你自己决定。
拓展的看完,也就掌握了足够应用到实际中百分之七十的理论知识,要想掌握实践技能,你还有百分之三十需要大量的练习,查阅资料。
话说高数课已经开始了,陈晓峰和杨一臣今天破天荒的没有钻到倒数的座位,而是坐到了第三排,前两排一般都是学霸,高数课一如既往地讲得犹如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在听的人目不转睛,唰唰唰地在勾画着,还有的在用手机拍照。
没听的要么玩手机,要么在补觉,老师觉得可能稍微难理解的会用例题稍微讲一下,计算过程会用到这什么定理,法则的,这定理法则就是考点考法之一,而且你会发现老师讲的例题就是1+1,这种按照单个定理出的题,还要用来同时教180个学生,当然要简单。
一上午枯燥的数学课就这么过去了,认真听的人也有不少中途打过瞌睡,数学催眠yyds。
陈晓峰比之前好多了,老师讲的东西百分之四十知道是怎么来的了,以前只有百分之五,就这么多,一点不夸张,考试全靠老师期末复习考点,现在这种时间段能听懂这么多,已经震惊陈晓峰自己一上午了,以至于连瞌睡都没打。
似乎自己的记忆力又回到了巅峰,昨晚看到的很多上学期的知识点,今天看到了老师是怎么用的。陈晓峰记忆力巅峰还是在小学的时候,扫一眼背古诗,读一遍背课文,只是无心学习,贪玩得很,后来记忆力也没这么突出了,伤仲永。
陈晓峰整个学习生涯也是只用了三分努力,还有七分注意力不在学习上,不过吃苦也是能吃苦的,抱起佛脚来真的有一套。
像陈晓峰这样的学生,在大学里很常见,很聪明,有天赋,但是现在过着堕落的生活,就是贪玩,没有上进心,如果他们都能浪子回头,未来又会多多少顶尖科学家,这谁知道呢。
确实是可惜,但也是追求起跑线教育的弊端,从小被要求努力学习,像弹簧一样被摁住,在释放压力的时候,有的孩子笔直向上弹得很高,能登上更高的平台,走向成才之路,而且在巨大的人口基数下,出来的就是成批的人才,但有的孩子压力释放的一瞬间歪了方向,就掉在地上,还有的不愿意爬起来。
这是大家都追求起跑线教育的优点和缺点,总体来说就是制式教育,这个教育模式造就的社会形
第4章 心气汇聚[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