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便是术业有专攻。
皇帝做皇帝该做的事,宰相做宰相该做的事,百官各司其职,商贾沟通,百姓生产。
这便是治国。
至于官吏的选拔,只有一个原则。
公平!公正!公开!
“世家毕竟经营数百年乃至千年之久。”谢昭侃侃而谈,“他们之中,未必没有心向朝廷之人,世家主脉生活无忧,但是支脉并非如此。
有些世家的支脉,过的连普通百姓都不如。
因为他们的田产,在家族手里,他们的前途,也在家族手里。
给他们一个机会,便能爆发出比世家主脉更强悍的力量。”
李纲率先恼了,“这样一来,儒家该如何自处?苦读一辈子,皓首穷经,这书,岂不是白读了?”
“非也!”谢昭老神在在,道:“礼部需要官员,朝廷需要起草诏书,起居注等等文字工作,都需要专业的人,而儒家士子,是最合适的。
还有御史,需要刚正不阿之士,儒家修身,正适合做御史。”
李纲懵了,旋即大怒,“这些破官,谁稀罕当!”
是啊,这些官都是小官,说难听点,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到宰相的位置。
大唐的宰相是很特别的官职,说白了,就是看皇帝心意。
皇帝觉得你行,你就行。
做了御史,不用说,肯定会得罪皇帝。
记录起居注,也是个得罪皇帝的活,毕竟连人家在哪个妃子那里过夜都要记录,恨不得连进出几次都弄清楚,皇帝能喜欢才怪。
至于起草诏书,更是没出息,顶多夸一句:字写的不错。
“您想多了。”谢昭笑呵呵的道:“夫子行走天下,留下《论语》,此后才有了‘儒,儒家在先秦之时,不过是百家之一,而且还不是显学。
但是之后,儒家先贤,不断吸收百家精粹,慢慢完善,这才有了现在的儒家。
既然先贤能做,后人为何不能做?
一成不变,终究会泯灭,适应时代,才能长存。”
陆德明愕然,想了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孔夫子游历列国,到处兜售治国理念,但是他的理念,在列国征战的年代,根本就行不通。
反倒是墨家,在那个时代大放异彩。
“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
陆德明双眼放光,历代儒家大儒,不仅仅有超然的地位,他们还有一个使命,便是博采百家之长。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百家思想激烈交锋,然而,随着大一统的出现,百家思想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逐渐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统治中国古代历史长达两千多年。
儒家思想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环境,不断地做出调整和改变,汲取百家之长,融合其他思想派别的精华。
经世致用和忠君思想,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三纲和五常,基本上成为封建王朝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伦理,一直影响着国人的文化心理。
天人感应学说,就是汲取了阴阳家的观点,并用阴阳五行来论证纲常观念,用自然秩序来证明社会秩序的合理性。
用阴阳灾异论来约束皇帝,比如,哪里发生了地震、河流决堤等,看成是上天给皇帝的警示。
这在约束皇帝的同时,证明皇帝的正统性,正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
后世封建王朝统治思想虽然是儒家,但也有法家的影子,所谓“内法外儒”,就是这个意思。
再比如,儒家从墨家思想中汲取了“小康与大同”的理论,作为对现实社会的解释和对理想的假设,直到现在,这样的理论还是有所影响。<
第一三五章 儒家的出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