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儒家思想的胜利,还在于其他思想自身的局限性,使其无法“深究”,难以发展成为社会服务的学说。
比如,阴阳家太过神秘。对阴阳家的理论研究透了,就成了科学家之类的人;对阴阳家理论只知表面的,就成了方士、算命先生。
所以,阴阳家虽然长期在民间流行,却很难登上大雅之堂。
比如,墨家太过平民化,得其精华者,成了社会批判家,如东汉的王充等;得其表面者,大多成了快意恩仇的侠客,如西汉郭解、剧孟等人。如此思想,如何成为统治思想?
再比如,道家太“糊涂”。对道家的理论,真正悟透了都成了隐士,如何用于治理社会?而那些只知道表面的,又慢慢成了道士,后来道家的一部分又演化成了道教,被神圣化。
道家理念的固化,不会因时制宜,使其失去生命力,比如汉朝初期道家思想非常受用,但一直强调“无为而治”就不妥了,经过发展后的汉朝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内有诸侯王问题,外有匈奴问题,无为而治已经不合时宜。
还比如,法家思想又太“明白”。法家思想要求一切都要按照制定的法律进行,把社会秩序全部用法律条文规范下来,丝毫不得逾越,忽视了社会的力量和教化百姓,使社会如同一潭死水,忽视人的感情。
法家思想得其精华者,成了一个个循吏,只知表面的,又成了酷吏,不管哪一种,都不适合长久的社会管理,自然没有办法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所以,儒家思想汲取百家之长、对经世致用的重视,善于不断发展,不故步自封,能与时俱进,使儒家思想在各种思想的竞争中获胜。
而其他各思想的自身局限性,使其无法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只能成为社会的补充或消融。
谢昭颔首道:“变则通,若是一味守成,纵然是老祖宗留下万贯家财,又能挥霍多久?”
李世民想通了,顿时身心舒畅。
只要是对大唐好,他根本不介意用什么手段。
瓦解世家也好,打压儒家也好,过程不重要,结果最重要。
至于两个德高望重的老夫子如何抉择,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尊重归尊重,皇权至上,儒家不过是工具而已,大儒不过是工具人,用来笼络人心罢了。
李世民走的很愉快,仿佛得到了治国密码似的,乐得合不拢嘴。
陆德明与李纲就没那么愉快了,两个老头加起来都快两百岁了,就算是现在着手开始准备,也来不及了。
所以他们打算,弄一些真正的儒家人才过来,吸取南山书院的精华。
看现在的样子,不变是不行了。
李世民掌握了朝堂,天下之大,为他独尊。
儒家在他眼里,实在是算不得什么,朝堂上的许多人都不是儒家出身,还不是照样官居高位?
更何况如今活字印刷术每天印出的书籍更是数不胜数,价格又便宜的令人发指,早晚会从百姓之中走出一大批人才来,取代如今的士林。
这些人可不一定会以儒家门徒自居,人家读的书,也不都是儒家经典。
谢昭这小子很恶劣,印书的时候,儒家经典不过占了十之一二罢了,其他的都是算学以及一些科普小知识。
比如取冰生火,硝石制冰之类。
还有一些,就是如农家积肥、养鱼知识、养猪知识、养鸡养鸭等等。
堪称五花八门,百花齐放。
若是搁以前,用珍贵的纸来印这些东西,会被骂死,就算不是被骂死,也没有人能买得起。
现在不同了,纸不值钱了,书也不值钱了。
就算是不识字,买回去请人读两遍,多少也能几个清楚。
有心发展养殖业的,请个识字的孩童,没事就给自己念念,也能琢磨出门道来。
这是不给儒家活路啊!
陆德明与李纲相视无言,惟有泪千行。
第一三五章 儒家的出路[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