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乍起时,平安京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仿佛前些天那人人自危的日子不过是一场噩梦,如今梦醒了,日子还要继续过下去。
可到底还是有些不同了。
先是皇帝陛下身患重病,一连多日不能临朝,只能由二皇子监国。
鉴于这位皇帝自太子时就身子骨不大硬朗,虽说这些年没听说有什么大碍,但瞧着也不太康健就是了,所以一部分朝中底层的小官员们不明内情,也只当他真的是病了。
左右二皇子颇为能干贤明,处理起政务来得心应手,早已致仕的齐老太师亦重返朝堂辅政,倒也没出什么乱子。
不过,因为这是皇子监国头一遭,不少人都在私下纷纷猜测,二皇子是不是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了。
没瞧见朝中那些举足轻重的大人物都对二皇子言听计从,连一向倨傲的大长公主都端起了笑脸,听说还有意将驸马家那边的一位嫡出小姐嫁与二皇子,频频牵线中。
总之,无论是不知道内情的,还是那些知道内情以及收到风声的,全都开始一心忙着向二皇子表忠心。
结果,事情远比他们想的来的要快,中元节后,重病未愈的景德帝突然出现在早朝之上,颁下罪已诏,历数自己在位期间,上不能感念天命,下不能体恤苍生,登基以来文治武功皆数平平之罪过,表明如今因染重疾,再无力承负国政……
不过十几日不见,原本威仪赫赫的皇帝已是形容枯槁,惨白的脸色外加虚弱的一句三喘的模样,说他时日无多恐怕都没人会怀疑。
总之,一篇洋洋洒洒云里雾里的场面话后,在位十八载的大昭皇帝宣布——退位。
而且,退位后不是荣升太上皇,而是远弃红尘,前往皇家寺院出家为僧,自此再不问世事,用余生为大昭子民祈福。
二皇子林承绍随即登基为帝,改元启丰……
皇帝出家,皇子即位,群臣俯首,转眼间这大昭的天下便换了主人。
新皇登基,自有一番作为,平安京自然要率先做出新气象,往日关门大吉的商家被官府催着开了门,之前的禁令通辑等等也被取消,四方城门也不再限制出入。
总而言之一句话,务必要营造出太平盛世之景,普天同庆之乐。
这对平安京的老百姓来说,倒是天大的好事,都是讨生活的小老百姓,对这些朝堂大事并不太在意,谁做皇帝谁监国对他们来说,远没有生计温饱重要。
前些日子城中风声鹤唳,耽误了不少营生,百姓日子过得也异常艰难,如今好不容易恢复正常了,自然要抓紧时间赚钱才是第一要事。
连那退位的皇帝什么时候悄悄离了平安京,被送去了远郊的皇家私庙都不知道。
“死一个普通的老和尚,自然要比死一个高高在上的太上皇来得容易,也更无人在意些!”
“长则一年,短则半年,新帝不会让他活太久的。”
萧启插在景德帝心口的那把匕首是特制的,刀锋极薄,留下的伤口不过浅浅一线,并不会伤及他的性命,何况还有神农谷的秘药护住心脉,只需仔细调养些时日,便可痊愈。
至于被生生取走了心头血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旁人或许还要担心于寿数有碍,景德帝却没有这些烦恼了,因为无论是新君还是那些倒戈的朝臣,都不希望他活着。
景德帝只怕到死都不明白,让他一败涂地的并非权欲,也不是仇恨,而是人心。
若非他刻意纵容皇子们为了太子之位私斗,将他们全部拉进储位争权夺利的漩涡中,将自己的亲骨肉当成随时可以丢弃的棋子,让皇家本就凉薄的亲情被消耗殆尽,或许,他也不至于被亲儿子所背弃。
七皇子幽禁不过半月,便自尽了,凌家也倒了,可凌国公府数十年来的根基还在,凌肃多年来在皇城军中的声望人脉也还在。
他们如何能不恨景德帝的无情与凉薄,尤其在知道当年凌贵妃之死是景德帝授意古心兰做的后,更是痛恨万分。
还有当年的太子妃、淑皇贵妃、端嫔、陈妃……世人都以为她们是死于古心兰的嫉妒,实则根本就是景德帝在登基后要摆脱世家对他的控制,更要发泄他为了皇位不得不娶这些他讨厌的女人的怨恨!
甚至连他不想要的嫡长子,他都能狠心的一并除去!
狡兔死,走狗烹!
这些死去的妃子哪个不是世家出身,如今真相大白,这些世家焉能善罢甘休!
皇城军统领是淑皇贵妃亲弟弟,倒向二皇子的护军大营守将乃是镇国将军旧日袍泽,连禁军统领林仲兴,看似滑不溜手,可他也是皇族之人,当年遇害的昭阳长公主是他亲姨母……
京中高门之间本就是盘根错节,根本避无可避。
昭阳长公主、英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公、凌家、田家……所以死在魂殿之手的人,他们都有亲人、有故旧、有朋友,景德帝能杀掉他们,却不可能杀掉所有人。
所以最后,他输了,一败涂地!
他这些年的所做所为,真真正正将自己变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而不久的将来,他也会如先帝一般,被亲儿子送上死路。
兰苑的密室中,林奚轻描淡写的说着景德帝未来的命运,浑不在意他口中这个必死之人是自己的生父。
啧!
一旁的云华听了,面上有些冷,真不愧是古心兰的儿子,骨子里和他的父母一样冷血。
他唯一庆幸的便是,这小子好歹没有走上邪路,否则难保不会是第二个古心兰。
&
第 166 章 第 166 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