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4章 剑指中国[1/2页]

家父道光帝 卖抱小浪君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听到了道光皇帝这么奇葩的言论。
      太子奕纬心里都快憋出了内伤。
      赶紧用手捂住嘴巴,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控制不住,就会酷酷酷的笑出声来。
      精明的道光皇帝,又如何,看不透他在干什么,恼羞成怒的吼了一句:
      “难道朕说的没道理吗?”
      ……
      伸手给道光皇帝倒了杯茶。
      太子奕纬摇了摇头:
      “皇阿玛,话不是这样说的。
      先不说这个女王,已经有了一个德国的丈夫。
      而且她的这个丈夫,压根没什么实权。
      更不要说,她与皇阿玛年岁相差过于悬殊。
      双方言语也压根不相通。
      就说这英国女王此人,心智高傲,甚至不逊于武则天。
      像这种人,又怎么会甘居人下呢?
      退一万步来讲,就算是皇阿玛把她迷的团团转。
      英国女王也同意下嫁,屈尊做一个妃子。
      可她手底下的英国大臣和百姓,压根就不会同意。
      甚至换一个女王都是有可能的。”
      ……
      听到儿子这般讲,道光皇帝多少还是有些不甘心。
      “原来如此,倒是朕有些想当然了。
      如今我大清与英国交恶。
      两国一战怕是免不了了。
      你做好了万全准备了吗?”
      ……
      闻言微微一愕,太子奕纬摇了摇头,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
      “皇阿玛恕罪,儿臣而还是那句话。
      虽然枪械厂和化工厂加班加点的拼命赶工。
      也只能说勉强防守。
      但如果要真做到万全,真的做到不败之地。
      还是需得花大力气,投资海上造船厂。
      要知道如今的英国,他们已经可以造海上战列风帆舰。
      每艘战列风帆舰,上面可以布置高达上百门大炮。
      而我们虎门,一个炮台也就一尊炮。
      一旦发生对战,一尊炮又怎么敌得过,他们上百门大炮的齐齐轰击?
      即便能够堪堪抵挡。
      可英国人,一旦发现我军守备森严,而放弃进攻虎门。
      势必会开着大船,沿着我大清沿海一带伺机骚扰。
      到那个时候,只怕是我大清要陷入多事之秋。
      从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到山东到直隶,这沿海的海岸线何止千里?
      总不可能在每座城镇上,都布下重兵吧?
      一来,如此耗费钱粮人力不说。
      二来嘛,也容易让地方汉人,掌握着过多的兵权。”
      道光黯然点头,默然无语。
      之前自己,裁撤掉了他的产业园计划中,就有海上造船厂。
      可眼下英军要打过来了。
      整个大清却拿不出像样的大船,予以对抗。
      一旦英军,搞个打游击战术。
      对沿海各个城镇,抢了就跑,那么大清将会只能望海兴叹。
      一想到这。
      道光便有些懊恼起来。
      但这种笨事是自己干的。
      先不说在自己儿子,太子奕纬面前有些子难为情。
      可偏偏这种事,还必须得认真面对。
      一时间,父子二人纷纷默然无语。
      齐齐望向了旁边的电宫灯,发呆不语。
      ……
      而太子奕纬想的事情反而还要更复杂。
      鸦片战争之所以能够输两次。
      不光是因为大清的火器普及率低,质量不过关。
      士兵们的士气和战斗意愿极其低下,将领们望风而逃。
      输掉两次战争,还有一个更要命的体制问题。
      ……
      那就是大清有史以来,从建国开始。
      历代清朝皇帝,就对汉人势力倍加提防。
      整个清朝的军事力量都集中在京城。
      次一点的就是边境和要塞。
      至于东南,江南以及云贵川,两湖两广一带。
      基本上只留了一到三千人的绿营。
      这些一到三千人的绿营部队,抓抓贼,维护一下治安倒还可以。
      要想奢望更多,那纯粹是扯淡。
      而这些绿营部队,设置的本意就是为了地方治安。
      而非御外。
      甚至在清朝历代帝王的设想之中,压根就没考虑过,海上来的敌国势力。
      这也就造成了,后来的英国两次发动鸦片战争,大清会输的一败涂地。
      当然还有一个更明显的例子。
      也就是后来的太平天国,也是正因为这个原因而快速崛起。
      在整个江南一带,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快速壮大,并夺得了江南半壁江山。
      正是因为,清朝的兵力布置,历朝历代都如此设想。
      ……
      眼下大清没有像样的海上战船战舰。
      仅靠一些运河上的小船小帆。
      又如何能够与英军匹敌呢?
      虽说自己眼下已经在连连布局。
      把广州虎门经营的铁桶一般。
      但是架不住。英军开着大船,沿海满地跑。
      毕竟历史上的英军也是这么干的。
      这不由得让他更加焦急了起来。
      ……
      低头沉默不语的道光皇帝,终于鼓足了勇气。
      抬头看了看这个为国事操碎了心的儿子:
      “太子啊,你如今奉命监国,海上造船厂一事。
      你就看着办吧,只要不从国库抠钱,啥都好说。
      英军准备钱粮和兵马,不是还有七八个月吗?
      你让福建造船局,招人扩建。
      尽快地打造一批海上战舰。
      绝不能让英军,大摇大摆的在沿海城镇晃来晃去。
      否则我大清颜面何在?
      我中华正气何在?
      你是太子,眼下代朕监国。
      抗英一事,你全权负责。
      要权也好,要人也罢。
      朕,一并允准。”
      说完便落寞的转身,缓缓扶墙而去。
      留给了太子奕纬一个凄然的背影。
      ……
      道光皇帝一边扶墙走开一边,苦笑的自嘲。
      刚刚继承大位之时。
      自己何曾不像所有年轻帝王一般?壮志昂扬。
      可这个国家在自己手里。
      越治理越糟糕。
      越糟糕越愤怒。
      越愤怒就越混乱。
      简直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眼下的英军还没开始正式开战呢。
      虽说还有至少七八个月的时间,让自己准备。
      但他也知道,自己留给太子的。纯粹是个烂摊子。
      真要算起来。
      怕是自己百年之后,多半也会得到一个昏庸之君的评价。
      甚至道光皇帝都不敢想象。
      百年之后,将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庙号呢?
      是清平宗?
      还是清神宗?(神,莫名其妙,不知道该怎么说)
      ……
      罢了罢了。
      自己眼下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全力去栽培太子。
      希望这大清在太子的手里,能够恢复祖辈的荣光吧。
      ……
      一连几个月都是焦头烂额的。
      英国还没打过来。
      湖南的捻军一直都没消停过。
      而坐镇军机处的太子奕纬,这些时间一直都没闲过。
      一边积极的忙碌着调兵遣将。
      一边派户部尚书陶澍为钦差大臣,由他亲自押送粮草,前往湖南赈灾。
      并让官员们,对湖南的叛军展开了心理战。
      但凡肯弃暗投明,脱离叛军的百姓。
      一律现场发粮,并且不追究过往。
      ……
      同时,下令湖南各县各府,严格执行坚壁清野。
      以免叛军的势力越加扩大。
      毕竟太平天国席卷半壁江山的教训,太让人深刻了。
      成都将军和江宁将军,也纷纷向湖南中部靠拢。
      压缩叛军的生存空间。
      但考虑过这两支部队,并没有经历过多少大战。
      太子奕纬不得不严令他们,不得随意出战,只是负责固守和压缩战略空间。
      围剿一事,由开绍,奕山负责北面进攻。
      至于水师提督关天培,游击将军桂明。
      则从南面,北上湖南。
      一南一北,形成夹攻之势。
      开绍一马当先,冲入湖南后,便连下三城。
      极大的鼓舞了清军的士气。
      奕山

第44章 剑指中国[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