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氏,没想到才短短二十年时间,这辛氏就背信弃义,要拿我丁家开刀,这是逼我要未雨绸缪了。”丁心泰思虑着未来,眼神冰冷,他已下定决心,“你辛家不仁,就休怪我不义!”
其实,这丁心泰却是完全误会齐王了,齐王仅仅就是借着丁大牙偷到公米,且证据确凿,准备敲这丁家一笔竹杠,是这丁心泰想多了,以为是辛家想把他丁家养肥了再杀。这一误会,便真的毁了一个家族。
自从丁家改换门庭,生意也是顺风顺水,靠着先辈余荫,竟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把生意做成了全国第一,更是做到了夏朝和燕国,是名副其实的富甲天下。
打着做生意的幌子,这丁心泰竟然暗渡陈仓,将二十万担粮食用大趸船走海路运到了燕国,作为投名状,而且还与燕帝达成交易,用丁家的船运送燕军到达东门,并且愿作内应打开城门。
燕国之内不乏有识之士,三军大元帅乐晨坚决反对此事,他认为孤军深入敌后,孤立无援,而吴军却是有大量生力军可以补给,此战凶多吉少。而燕帝的堂兄龙傲却不以为意,他认为吴军已经被吓破了胆子,在寒山一线严防死守,不敢出来应战,如此对垒下去,不如趁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举拿下东门,在沿苍梧江西进,两面合围寒山城,活捉吴帝老儿,建不世之功!
其实,这龙傲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不想总被乐晨压过一头,他想另起炉灶,在东门证明自己。这也不能怪他,这跟龙家的传统有关,龙家子弟历来骄傲,以凶悍残酷著称,就拿龙氏皇子的成人礼来说,必须要灭敌过千,且必须要有一敌方亲王,若非如此,将得不到皇族承认,更是被人所看不起。
同时,燕帝也对乐晨保守的作战风格心存不满,五个月作战的消耗,对吴国来说是个极大的负担,对燕国来说亦是如此,而这丁家送来的投名状,或许可以成为一个突破口。
燕帝当即下令,乐晨率部前压三十里,时刻注意竹枝、寒山动向,另派龙傲率十万精兵乘丁家商船,经海路奇袭东门,待东门大捷,龙傲挥师西进,两面合围,在寒山与吴国大决战,一战定乾坤!
然而结局出乎燕帝所料,十万戴甲全军覆没,皇兄龙傲战死,消息传来,举国震惊。
而吴国这里也不好过,东门城被毁,二十万士兵居民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士兵。
战争是残酷的,代价是惨重的,那一战两天两夜,双方共计三十万人死亡,从出海口到城门楼,从苍梧江边到装货码头,满眼残肢断臂,尸体鲜有完好者,遍地血污泥泞,染红了街道,染红了城墙,也染红了海水。
谁人看到不悲伤,谁人见了不痛恨战争!
天空下起雨,似老天爷也会有哀悯,为流逝的生命而哭泣,洗去城中的污渍,却洗不掉人们心中的伤痕。
龙傲战死,燕军军心动摇,燕帝却下令乐晨猛攻寒山城,在燕国,皇帝之言将军也必须要执行,没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之说,这是和吴国很不同的一点。出于愤怒的决策,往往疯狂之中自有失败注定,面对竹枝和寒山的两面夹击,燕军渐渐败退,然而乐晨不愧是才智卓绝的老将,面对三十万大军的两面夹击,还能全身而退,士卒虽有损失,却也影响不大。但这一战已经没有进行的必要了,燕国已经没有能力吞并吴国了,再对峙下去,已经没有了意义。
这之后,双方再无交战,似是达成了停战的默契,偃旗息鼓,迎来了和平的曙光。
两个月后,燕军陆续退去,乐晨回朝复命,却是被燕帝责骂,作为三军统帅,做了替罪羊。
又过了一个月,吴军也渐渐撤离,除了常规驻兵外,大部分士兵就地领了赏钱路费自行回家。
回到阔别半年多的帝京宿安,站在朝堂上,龙椅前,吴帝感慨万千,恍若隔世,半年前还在前线厮杀,白天操练士兵,晚上听鼓而眠,秣马厉兵,枕戈待旦,何曾想过会有如此祥和?
朝堂之上人头攒动,有人感叹,有人欣喜,有人诉说着战争的残酷,有人议论着和平之不易,他们时刻盯着吴帝的背影,等待他转身的那一刻,将是这一天最重要的时刻,因为这一刻将决定很多人的命运。
第5章 东门之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