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随书院诸人行至一处临溪而建、以翠竹环绕的“心斋亭”。众人落座,童子奉上清茗。茶香袅袅中,陆九渊目光悠远,带着真诚的惋惜:“观剑主悟性通明,直指本心,实乃罕见。老朽便想起一位故人——东坡居士。其旷达豪放,不拘一格,文如其人,直抒胸臆,深合‘本心自足之意!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句,暗含破除迷障、直指本真之妙。可惜啊……”
陆九渊轻叹一声,惋惜之情真挚流露,“其最终入了道门,拜在骊山黎山座下。每每思之,老朽深觉儒教痛失了一位最有望将‘本心之道推至更高境界的惊世奇才!若东坡能专研心学,以其才情悟性,定能光大我儒门,其成就,恐不在孟轲之下!”
提及苏轼,在座几位大儒亦纷纷感慨,言语间对苏轼的文采风流和旷达本性推崇备至,对其未能专修儒道深表遗憾。赵明诚等年轻弟子更是听得心驰神往,对那位传说中亦儒亦道的前辈充满了敬仰。
王星不动声色地品着茶,心中了然。陆九渊对苏轼的欣赏与惋惜发自肺腑,其推崇的正是苏轼身上那份“本心自足”的赤诚与洒脱。这种态度,无疑为后续可能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顺着话题,也谈及苏轼在骊山道场的一些趣事轶闻,言语间对这位前辈的敬重溢于言表,无形中更拉近了与书院众人的距离。
初次会面,在这看似论道交流、实则暗流涌动的氛围中平稳推进。王星沉心静气,如同老练的棋手,并未急于触碰那根敏感的红线。他深知,在这儒门圣地,面对陆九渊这等洞悉人心的鸿儒,唯有以诚相待,以道相交,徐徐图之,方能从这看似平静的学海之下,钓出那搅动命运暗流的巨鳄。
暮色渐合,文枢峰笼罩在一片淡金色的霞光中。王星算是正式在白鹿书院落脚,初步与儒教核心人物建立了联系。陆九渊山长亲自安排了一处清幽雅致的客舍,名曰“静观轩”,位于书院后山一片紫竹林中,推开窗便能见洗笔溪潺潺流过,远处文枢峰上的琅琅书声随风隐约送来,确是个静心悟道的好去处。
然而,关于李清照之事,他深知此刻绝非开诚布公求助的良机。对方以礼相待,自己若贸然提出这等涉及他人隐私、且明显带有“找茬”意味的请求,于情于理皆不合,更可能打草惊蛇。白鹿书院虽为儒教圣地,但人员繁杂,难保没有其他势力安插的眼线暗桩。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在没有掌握切实线索脉络之前,必须沉住气,徐徐图之。
思虑清楚后,王星反倒不急于一时了。修士谋划,动辄数十上百年,像这等涉及大能转世、强行牵动姻缘红线的大事,拖延个几百上千年也是常事。
李清照离开骊山已有些时日,至今音讯全无,除了自己因先知而走了捷径外,她本人很可能遇到了麻烦——或是意外,或是背后黑手为阻挠她前来或拖延时间而设下的障碍。不过,若对方的目标真是她身后的易安居士,那么在目的达成前,李清照的安全应暂可无虞。破局的关键,眼下看来更多系于自己这边的探查进度。
“欲速则不达。”王星静下心来,目光扫过窗外摇曳的竹影。正好,他修行至今,《混沌衍天道》的核心便是海纳百川,熔炼万法。
他的道,包罗万象,海纳百川。人教清静无为、上善若水的真意,如溪流般润物无声;截教截取一线生机、有教无类的磅礴道韵,似惊涛拍岸,早已成为混沌衍天道的基石。
即便对于佛门,昔日因好友无尘之故,他曾深入研习诸多佛门经典,为其混沌衍天道奠定了重要基石;后来更在地仙界从大日如来门下获得残缺的化虹之术,凭其混元道体与惊人悟性,硬是推陈出新,糅合空间、隐、平衡等诸多法则,创出了独步天下的34;混沌无相遁34;。此遁法经多次完善,速度之快,遁法之诡秘,虽知之者甚少,但已不逊原版化虹之术,甚至犹有过之,三界之内能望其项背者已屈指可数。
唯独对于儒教,王星所知多限于地星时读过的一些儒家经典义理,对其独特的修行体系——那口神鬼辟易的浩然正气,以及言出法随、教化天地的手段——却只闻其名,未窥堂奥。
第349章 儒苑悟道融百川[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