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孙师傅与诸位工匠的巧思,下官不敢居功。”
     孙大锤闻言,扑通跪下,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赵知府亲手扶起老工匠:“老师傅请起,朝廷正需要这样的能工巧匠!”
     移步磨坊,姜淮命人取来新磨的“上白“面粉。他亲自舀了一勺倒入青瓷碗中,加入山泉水揉成面团。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这位通判大人竟挽起袖子,将面团拉成了细如发丝的面条。
     “请诸位大人品尝。”
     厨子立刻架起铜锅,清汤翻滚间,面条如银鱼入水。不过片刻,一碗碗清汤面便呈到各位官员面前。
     赵知府挑起一筷子送入口中,眼睛顿时亮了:“筋道!爽滑!这可比京城39;一品轩39;的上汤面还要劲道三分!”
     陈侍郎更是连汤都喝得一滴不剩:“好面!好水!好手艺!”
     正赞叹间,忽听门外传来孩童的嬉笑声。原来不知何时,面粉厂外已围满了百姓。几个胆大的孩子趴在墙头,眼巴巴地望着官员们吃面。
     姜淮会意,立刻吩咐:“再煮三锅,分与乡亲们品尝。”
     赵知府看着欢天喜地领面条的百姓,忽然拉住姜淮的手:“明远,本府有个想法。兴安七县,该各建一座这样的面粉厂。“
     “下官正有此意。”姜淮眼睛发亮,“若得知府大人支持,可先在东平、临朐二县试建。东平近河水,临朐多麦田...”
     两位官员越说越投机,从水轮设计说到麦种改良,从工匠培训说到面粉分级。不知不觉日已西斜,面粉厂的灯笼一盏盏亮起,地班的工匠们陆续来上工。
     赵知府临走时,望着灯火通明的磨坊,忽然吟道:“39;昼磨千斛麦,夜照万家灯39;。姜大人,这才是为民父母该做的事。”
     姜淮深施一礼:“下官谨记知府大人教诲。”
     当夜,面粉厂的水轮声格外欢快。孙大锤带着工匠们连夜赶制新的传动杆 这是要送往东平县做样品的。姜淮坐在账房里,就着灯火撰写《磨坊新制详要》。写着写着,他忽然听见窗外传来童谣:
     “崔青天,造磨坊,白面香,娃娃壮..”
     他推开窗,看见几个孩童举着面条,在月光下追逐嬉戏。远处,满载面粉的牛车正缓缓驶向官仓,车辙在黄土路上画出两道长长的平行线。
     ....
     此刻,京城。
     五更三点,京城朱雀大街上薄雾未散。
     一骑快马踏碎晨露,马背上插着杏黄旗的信使嘶声高喊:“八百里加急!让路!”沿途早起的商贩纷纷避让,却仍忍不住伸长脖子张望,那马鞍旁挂着个奇怪的木匣,随着颠簸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
     “听说是北地出了神物,亩产翻番哩!”卖炊饼的老汉神秘兮兮地对顾客说。
     此刻的紫宸殿内,早朝刚进行到三司奏事。隆庆帝正揉着太阳穴,连年灾荒让这个中兴之君两鬓早添了霜雪。
     突然,殿外黄门侍郎高声唱道:“北地八百里加急奏报!”
     满朝文武顿时骚动。隆庆帝猛地坐直身子:“速呈!”
    喜欢。
  

第279章 速呈[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