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的熊国兵力总计一千二百万,分布在全国各大军区,如同一张巨大的钢铁蛛网,笼罩着广袤的国土。其中,东部军区的地位尤为特殊,它就像一把常年出鞘的利剑,始终指向东南方向,作为防御华夏的第一道屏障,也顺理成章地承担了这次对阿呼国的进攻任务。
东部军区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沙俄时期的远东军团,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扮演过关键角色,曾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庞大的规模,在冰原与森林间阻挡过敌人的铁蹄。但时过境迁,如今的东部军区早已不是当年那支历经战火淬炼的劲旅。它下辖的六个集团军散布在从贝加尔湖到太平洋沿岸的漫长边境线上,防线长达七千多公里,平均每公里的防御力量却不足一个排,这种看似庞大实则松散的布局,早已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伏笔。
此次被选中执行进攻任务的部队,是东部军区中号称 “尖刀” 的五个坦克师、五个装甲师和三个炮兵师。单从纸面上看,这支部队的实力足以让任何对手侧目。坦克师的标准编制为一万一千两百人,每个师下辖三个坦克团、一个摩托化步兵团、一个炮兵团,以及通信营、工兵营、后勤营等支援单位,像一台精密咬合的齿轮,理论上能爆发出惊人的推进力。每个坦克团配备九十六辆 T34U 中型坦克,这种坦克在熊国军工体系中属于过渡型号,前装甲厚度达六十毫米,装备一门七十六点二毫米口径主炮,理论时速可达每小时四十五公里,在平原地带足以形成碾压性的冲锋优势。
然而,与光鲜的编制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五个坦克师的实际状况却暗藏隐忧。其中三个师是在战后三年内仓促组建的,士兵大多是从西伯利亚农场征召的农民,平均服役时间不足八个月。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从未在实弹演习中开过炮,日常训练多以保养坦克履带、擦拭炮管等基础科目为主。有一次秋季演习中,第三坦克师的一个团竟因为半数驾驶员不会操作夜间瞄准仪,在草原上迷失方向,直到次日清晨才在牧民的指引下找回营地,这样的闹剧在东部军区的训练记录中并非个例。
更令人担忧的是五个装甲师的情况。这些部队名义上是为了整编坦克师而设立的临时训练单位,实则更像是一群被随意拼凑的乌合之众。每个装甲师的编制人数从八千到一万不等,装备更是五花八门,既有缴获的德国四号坦克,也有本国生产的 BA64 装甲车,甚至还有三十年代的 T26 轻型坦克在充当训练教具。所谓的 “装甲”,更多时候只是一层薄薄的铁皮,别说对抗反坦克炮,就连重机枪的连续射击都难以抵挡。
这些装甲师的士兵构成比坦克师还要复杂。其中三分之一是从海军舰艇上退役的水兵,他们习惯了在颠簸的甲板上操作舰炮,却对陆地上的履带式装备一窍不通;还有四分之
第807章 膨胀野心与脆弱根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