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68章 傣族贝叶?病毒密卷[1/2页]

地脉纵横录 等雪的冬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澜沧江的水汽裹着糯米香漫进曼春满佛寺时,陆惊鸿正蹲在菩提树下翻晒贝叶经。这些刻着古老傣文的叶片在竹篾架上舒展着,经阳光烘烤后散发出类似檀香的气息,与寺内金塔的铜锈味交织成奇特的香氛。他指尖捏着的贝叶边缘微微发脆,上面用铁笔刻的 “病” 字依稀可见,笔画间的包浆厚得能看出至少传了五百年 —— 这是今早从佛寺藏经阁找到的第三十七片与 “疫病” 相关的贝叶,每片的右下角都刻着个相同的水波纹记号,与沐云裳八宝琉璃药壶底的纹路如出一辙。
     “岩温佛爷说这是‘帕雅英(傣语:天神)留下的警示。” 格桑梅朵抱着个竹编背篓从大殿走出来,篓里装着刚拓印好的贝叶经文,墨迹还带着新鲜的桐油味。她新换的筒裙上绣着泼水节的图案,裙摆沾着些紫黑色的汁液,是用热带树皮做的天然染料。“刚才在藏经阁的暗格里,发现这片贝叶的背面刻着‘五瘟劫三个字,和沐王府蝙蝠洞壁画上的一模一样。” 她抽出片特别宽大的贝叶,上面的傣文刻得格外深,笔画转折处的裂痕里嵌着些暗红色的结晶,在阳光下闪着玛瑙般的光泽。
     陆惊鸿用放大镜凑近观察。结晶的断面呈层状结构,每层都有细微的气泡,这是树脂包裹有机物形成的特征 —— 与他在滇西见过的 “琥珀药引”(沐王府用松香封存的瘴气样本)结构完全一致。“是把病毒样本封在里面了。” 他肯定地说,“傣族贝叶经的制作工艺里,有道‘火烤封蜡的工序,能让叶片千年不腐。他们把病原体封进贝叶,其实是在做活体标本,就像现代实验室的冷冻保存,只不过用的是天然树脂。”
     岩温佛爷的脚步声从菩提树梢传来。这位年过八旬的傣族高僧总爱赤着脚在寺内行走,赤足踩过青石地的声音像雨滴落在芭蕉叶上。他袈裟的下摆绣着条绿色的蛇,那是傣族传说中掌管医药的 “南托帕玛”(药蛇神),蛇眼用红宝石镶嵌,此刻正对着贝叶上的水波纹记号微微发亮。“明朝永乐年间,澜沧江流域闹过‘瘴气劫。” 老佛爷的汉语带着水傣特有的柔和语调,手里转着的紫檀佛珠与格桑梅朵的念珠材质相同,“当时的‘摩雅(傣语:医生)用贝叶记录病状,发现每次疫情爆发前,江里的‘神鱼(中华鲟)都会逆流而上 —— 就像现在,上个月有渔民看见成群的中华鲟往上游游,接着边境就出现了不明发热病例。”
     陆惊鸿突然注意到贝叶经文的排列规律。三十七片贝叶按五行方位摆放,正好组成个微型的曼陀罗阵,其中刻着 “五瘟劫” 的那片位于中央土位,周围的贝叶边缘都有细微的齿痕,像是被某种昆虫啃过 —— 齿痕的间距与沐云裳养的滇金丝猴犬齿间距完全吻合。“是沐王府的人来过!” 他指着齿痕,“这些痕迹是故意留下的标记,说明沐云裳早就知道贝叶经里有抗病毒的记载,用猴子的齿痕给我们引路。”
     格桑梅朵突然将贝叶凑近鼻尖。桐油味掩盖下,她闻到股极淡的杏仁味 —— 这是氰化物的特征,但更微弱,更像是某种植物碱。“是‘见血封喉树的汁液!” 她立刻认出这种西双版纳特有的剧毒植物,“刻经的铁笔被涂过毒,普通人接触没事,但如果手上有伤口……” 她突然按住陆惊鸿的手背,他今早翻贝叶时被边缘划破的小口子正泛着青黑色,“快用桐油洗!傣族摩雅说见血封喉的毒怕油脂,就像火怕水。”
     岩温佛爷迅速取来罐陈年桐油。当陆惊鸿的手浸入油中时,伤口处冒出串细小的泡沫,青黑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去。“不是本地人的手法。” 老佛爷用银簪挑起点残留的毒液,在阳光下拉出细长的丝,“见血封喉的毒要配‘解药藤的汁液才会留这种丝,这是缅甸掸邦的做法 —— 上个月有群穿白大褂的人来寺里,说要研究贝叶经的‘微生物防腐技术,领头的是个戴银手表的德国人。”
     “汉斯的人!” 陆惊鸿立刻反应过来。罗斯柴尔家族掌控的生物实验室一直在研究古病毒,去年在瑞士冰川发现的中世纪黑死病病毒样本就是他们的手笔。他重新审视那片刻着 “五瘟劫” 的贝叶,突然发现经文的空白处有串极细的数字:“2019.12.08”——&nb

第368章 傣族贝叶?病毒密卷[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