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定然印象还是不错的,若是简在帝心,那就好办了。
“好了,放松些,朕的探花郎,可要心理强大些才好,遇事不慌,方为做大事的基础,来,朕听听你今天讲些什么。”
侯方域果然在朱慈烺的疏导下,不再那么紧张,慢慢展开讲稿,瞥见第一页 “卓文君当垆卖酒” 几字,忽然福至心灵:“陛下,臣今日说个‘情字。。。”
一场日讲,除了朱之瑜出人意料的进谏,其他二人讲的倒都非常有趣味性,皆在水平之上,朱慈烺也是通过这些趣事般的历史典故,记下了不少东西。
散讲后,朱慈烺毫不吝啬的夸赞了二人一番,赏了一些东西,并照例赐宴,算是皆大欢喜的收尾了,众臣也是非常给面子,都吃完经筵,这才神情各异的散去。。。
而此时的朱之瑜,则是皮开肉绽的被家人用门板抬了回去,心惊胆寒。
不过,朱之瑜也只是看着惨而已,实则伤的并不重,都是些皮外伤罢了。
要是刘大锦暗示下死手,呵呵,二十廷杖也能要了人命,不过那种,则是内伤沉重,外面反倒不会出血,但内在的肉,则早就成了棉絮般的烂肉。
要么回家之后不久,一命呜呼。要么,当场打死的都有。
朱慈烺并非多气恼朱之瑜,自然不会真把他打死,只是做给别人看的表面功夫。
不过,这一下,确实起到了朱慈烺想要的作用。
你以为满朝官员会因为朱之瑜直言上谏被廷杖,而不敢再上疏反对?
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恰恰相反,第二天那真是群臣激愤,反对的奏疏满天飞啊,六科、御史那真是眼睛都血红的那种,恨不能也在御前死谏。
而这个结果,也并未惹恼朱慈烺。
正好,这恰恰也是朱慈烺想要的结果。既自己心意表达了,坏人也不是自己当,圆满的解决了安抚和隐患剔除的问题。
你看吧,朕是相信你们的,而且朕是想对勋臣好点儿的,不过满朝文臣不答应,非要这样,众意难违,朕也没有办法啊。
你们要理解朕,朕被逼无奈,只能这样,允了文臣的要求,对勋臣外戚加以限制,你们别怪朕,朕是相信你们的。。。。
接下来几天,朝野上疏者如云,基层官员可谓是踏马纷至。
正所谓登高振臂一呼,天下从者如云。
又因为大明体制,传统的以小制大,朱之瑜所言,可谓被底层官员奉若圣经。
而廷杖的加持,又为朱之瑜上了一层谏臣的光环加持,加上他本就在文学界造诣名声不低,顿时名传大江南北,成为了当代良臣的代表典范。
这,可是妙宇朝第一个吃廷杖的主啊,要知道,在大明,吃廷杖不是丢人的事,而是不畏强权,为国为民斧正皇权的代表性事件啊。
受此刑罚者,是为文官的光荣象征,是身份资历的象征,是高人一等的象征。
喜欢。
第532章 廷杖[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