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7章 鱼猫子 汪家四父子[2/2页]

水不暖月 谁解沉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父亲猛地按下手电筒开关,特制的强光灯泡发出惨白的光束,直射向堰塘中央的芦苇丛。
     光束里,汪二龙和汪三虎的身影在水中定格,手网刚没入水面,溅起的水花在光线下如碎银般闪烁,惊起一滩栖息的白鹭,翅膀拍水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响亮,宛如鼓点。
     “怎么就你们俩?老大咋没来泡泡水?“父亲的声音透过自制的扩音器传来,在水面上荡起回声,惊得芦苇丛里的青蛙纷纷跳入水中,激起一圈圈涟漪,涟漪扩散到光束边缘,形成光与影的舞蹈。
     汪三虎的声音带着颤音,被夜风撕得断断续续:“他、他酒量浅,喝高了……“
     他的手还保持着撒网的姿势,水珠从指缝间滴落,在月光下像串珍珠,手腕上戴着的鱼骨刺手链在光束中闪了一下,那是他十八岁生日时老渔猫子亲手打磨的。
     “要不要来棚里打几盘斗十四?“父亲的语气平静,却让人心头发紧,他指了指棚顶悬挂的铁皮桶,里面装着白天捕来的水蛇,蛇信子在黑暗中吞吐,发出“嘶嘶“的声响,与扩音器的电流声混合在一起,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又过了两晚,正当月落时分,守鱼棚的蜂鸣器突然狂响,示波器的波形像锯齿般跳动,峰值超过了刻度范围,屏幕上的绿光几乎要溢出来。
     父亲抄起那支自制的霰弹枪,枪口装着用汽车排气管改装的消音器,“噗“的一声轻响,水面溅起水花,几片银鳞在光束中飘落,如同撒下的碎钻。
     汪大爷的惊叫划破夜空:“陈师傅!您这是——“
     “打死条水蛇,“父亲举着电筒,光束里飘着几缕蛇鳞,蛇尾在水中摆动,泛起一圈圈涟漪,涟漪扩散到岸边,拍打着青苔密布的石块,发出“啪嗒“声,“差点咬着您裤脚,这蛇有毒,去年咬死过村里的鸭子,你看这毒牙印。“
     他走到岸边,将蛇尾扔进水里,涟漪扩散开,映着天上的残星,“往后夜里凉,别总下水,堰塘深,水下有暗礁,上个月刚测出个直径五丈的漩涡,吸力能卷走竹筏,我在漩涡口插了竹竿做标记,看见了吗?“
     从那以后,汪家的鱼篓再也没进过豆腐堰。
     老渔猫子把祖传的八卦渔网挂在屋檐下,网眼在风中晃悠,像一张褪色的蛛网,上面的符绳已被岁月浸得发白,符纹模糊不清,网纲上还留着父亲年轻时帮他修补的痕迹——那是三十年前,父亲还是个少年,见老渔猫子渔网破了,用家里的麻线帮忙缝补的针脚,如今麻线已变成深褐色。
     有次我路过汪家,看见老渔猫子正坐在门槛上,用刻刀重新凿刻鱼篓底的“渔不捕尽“。
     他戴着老花镜,刻刀在枣木上划出细屑,木屑落在他佝偻的背上,新刻的痕迹比祖上的更深、更清晰,笔画间还填了红漆,如同在苍老的皮肤上刻下新的血脉,鱼篓底部的木纹里,还嵌着几十年前的鱼鳞,在阳光下闪着微光。
     父亲则在堰塘边立了块青石碑,请石匠刻着“活水生态养殖区“,碑身凿了排水孔,雨水会顺着孔洞流入堰塘,形成微型瀑布,水珠落在碑前的石盆里,发出清脆的声响,宛如天然的编钟。
     旁边埋了根标尺,每天清晨父亲都会用红漆标注水位,标尺上的刻度从“旱“到“涝“,中间用朱砂画着一条鱼的图案,鱼眼处嵌着一颗从沱江捡来的鹅卵石,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还托人从杭州西湖引进了锦鲤苗,红金色的鱼群在水中游动,像流动的火焰,尾鳍展开时似凤羽,为沉寂的堰塘增添了生气,鱼群游动时,鳞片反射的光在堤岸的青草上跳动,如同撒下的碎金,引来村里的孩子围观。
     汪家老四有次路过,盯着锦鲤看了半晌,父亲扔给他一把鱼食:“尝尝鲜,这鱼性子旺,养好了能镇水,跟咱忧乐沟的人一个道理,得活得敞亮,别总藏着掖着——水至清则无鱼,但水活了,鱼自肥,人心也一样。“
     入夏时,父亲请来了县水产站的技术员,蓝色的工作服在堰塘边格外显眼。
     他们背着仪器箱,在水下安装了水质监测仪,银色的探头沉入水中,电线沿着堤岸铺设,连接着守鱼棚里的旧电脑——那是父亲用零件拼凑的,屏幕上跳动着 PH值和含氧量的数据,曲线在蓝色背景上划出优美的弧线,像一条游动的鱼。
     汪家兄弟有时会远远观望,看父亲穿着防水服潜入水下,安装供氧管道,气泡从水底升起,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像一串失落的珍珠,而父亲在水下打手势的样子,竟与当年汪家老爷子捕鱼时的姿势有几分相似,仿佛传统与现代在水下达成了某种默契。
     “陈师傅,“有天老渔猫子终于忍不住开口,旱烟杆在手里转着圈,烟锅里的烟灰簌簌落下,掉在他补丁摞补丁的围裙上,形成黑色的斑点,“您这到底图个啥?又是仪器又是鱼的,折腾个没完,比当年咱祖上编网还费神——你看这监测仪,比咱祖传的符绳还灵?“
     父亲擦了擦脸上的水珠,指着监测仪上的曲线:“图这水越来越清,鱼越来越肥。“
     他从兜里掏出个小玻璃瓶,里面装着堰塘的水样,对着阳光看,水里的微生物清晰可见,像无数个小生命在舞蹈,“当年您祖上刻39;渔不捕尽39;,是懂流水不腐的道理。现在咱用仪器看水,道理是一样的——水活了,鱼才活得自在,就像人活着,得懂分寸,过犹不及。“
     他指了指远处正在调试仪器的汪四豹,“老四在跟我学看数据,说要考水产学校,将来把这活水的法子传给更多人,让更多堰塘像咱豆腐堰一样,鱼肥、水活、人心宽。“
     转眼到了秋收,豆腐堰的锦鲤长到了巴掌大,红金色的鳞片在阳光下如碎金闪烁,尾鳍拍打出的水花在堰塘边形成一圈圈涟漪,涟漪扩散到岸边,浸湿了父亲亲手种的柳树根,柳树已长出新枝,枝条垂入水中,像绿色的丝带。
     父亲办了场“堰塘开放日“,用石灰在堰塘边画了参观路线,还搬来黑板讲解生态养殖:“这是溶氧量曲线图,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含氧量,你们看,清晨和傍晚含氧量最低,所以喂鱼要避开这两个时段;这是鱼苗生长周期表,锦鲤三个月能长到半尺长,吃的是水草和浮游生物,不抢其他鱼的食……“
     汪家父子也来了,老渔猫子戴着老花镜,凑近水质监测仪的屏幕,浑浊的眼珠里映着跳动的数字,手指在屏幕上轻轻点着,像在数鱼群,他袖口露出的皮肤上,有年轻时捕鱼被渔网勒出的疤痕,与屏幕上的曲线形成奇妙的呼应,仿佛传统与现代在他身上交织。
     父亲递给他一副新的老花镜,镜腿上缠着胶布:“您看这含氧量,比去年高了两格,说明水下的水草长好了,鱼就有食吃,就像人有饭吃才踏实,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宴席就摆在堰塘边的晒谷场,父亲用新造的“龙骨渔船“捞了鱼,支起三口大锅煮酸辣鱼汤。
     白色的蒸汽升腾而起,混着花椒和姜片的香气,飘满了忧乐沟,连邻村的老人都闻着味儿赶来,手里提着空碗。
     汪大爷喝着汤,忽然放下筷子,喉头滚动着:“陈师傅,当年我爹说,鱼篓要留三分缝,鱼才能活得久。“
     他指了指堰塘里游动的锦鲤,鱼群在阳光下变换着颜色,红金交替,宛如流动的火焰,“现在看您这法子,跟留缝一个道理,只是用了洋玩意儿,可这道理是通的——水要留活口,人要留余地。“
     父亲举起搪瓷杯,杯中是堰塘的活水,水里有细小的气泡上升,像无数个微小的希望:“您祖上说得对。“
     他指了指远处的传声筒,“现在用这玩意儿听水,跟听鱼喘气一个道理,水喘匀了,鱼就肥了,人也舒坦,就像咱忧乐沟的人,邻里间得留三分余地,不能把事做绝了。“
     月光下,豆腐堰的水面波光粼粼,一群锦鲤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落在岸边的石碑上,“活水生态养殖区“六个字在水中倒影晃动,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汪四豹突然蹲下身,摸了摸水中的锦鲤,鱼鳍在他指间滑动,鳞片擦过皮肤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像某种古老的密码,诉说着水与生命的故事。
     “陈叔,“他抬头,眼里映着星光,“我跟您学修仪器吧,将来也让咱忧乐沟的水,能被更多人看见,让这活水的法子传到更远的地方——您看这锦鲤,在咱堰塘里活得这么好,说明老法子和新法子能合在一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父亲笑了,拍了拍他的肩膀,手上的老茧蹭过他的衣领:“行啊,不过得先学会看水——水活了,鱼才活得自在,人也一样,得像这锦鲤,活得敞亮,心里得有片活水,别让贪念淤塞了河道,无论是水里的河道,还是心里的河道。“
     老渔猫子望着堰塘,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照亮他脸上深深的皱纹,那些皱纹像堰塘底的裂纹,记录着岁月的潮汐,也记录着与水共生的沧桑。
     他想起年轻时跟着父亲下网,父亲总说“水至清则无鱼“,却没说过“水活则鱼肥“。
     如今堰塘的水比往年更清,却能看见鱼群穿梭,这道理,父亲用仪器和标尺说透了,也用一尾尾鲜活的锦鲤证明了。
     水面上,父亲的渔船在月光下划出银白的轨迹,船头的“活水“二字在水中拖出长长的光带,与汪家屋檐下悬挂的八卦渔网遥遥相对,一个是现代科技的印记,一个是传统技艺的象征,在堰塘的波光中达成了奇妙的和解,仿佛在诉说着江湖的新定义——不是你死我活的较量,而是共生共荣的智慧。
     夜深了,汪家父子离开时,老渔猫子回头望了眼守鱼棚。
     父亲正在电脑前记录数据,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像映着一片活水,那些跳动的数字仿佛是堰塘的心跳,而窗外的柳树影,在风中轻轻摇曳,像在为这新的江湖谣打着节拍。
     堰塘的水声潺潺,像是在唱一首关于传承与变革的歌,不再是偷鱼与防偷的较量,而是人与水、传统与现代的和解,是对土地和生命的敬畏。
     而那支挂在汪家屋檐下的八卦渔网,网眼里漏下的月光,正照亮忧乐沟新的晨光——水面上,锦鲤游动的轨迹,正在书写着这片水域新的传奇,那些关于活水、关于分寸、关于生生不息的故事,将随着堰塘的水流,流向四十里开外的远方,流向每一个懂得敬畏自然的人心,在广袤的乡野间,编织成一幅关于生存智慧的壮丽画卷。
     此时,一阵夜风吹过,堰塘边的柳树枝条轻拂水面,荡起圈圈涟漪。
     老渔猫子忽然停下脚步,侧耳倾听——水面下,除了鱼群游动的声音,似乎还传来微弱的蜂鸣声,那是水下传感器在工作,像大地的脉搏,沉稳而有力。
     他摸了摸怀里的枣木鱼篓,新刻的“渔不捕尽“四字硌着胸口,与远处守鱼棚的灯光遥相呼应,在这寂静的夜里,构成了忧乐沟新的星辰。
     而远处的稻田里,蛙声一片,与堰塘的水声交织,奏响了一曲关于生命与希望的交响乐,在广袤的乡野间久久回荡,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道理:水活则鱼肥,心宽则天地广。
     ? ?‘不蛋在添的创意,来源于蓸孟德的名诗名句,名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把这个创意加入到九千岁的传说之中,关于他的种种传说就完美了。这个谁解沉舟真没有什么特别的深意,不过是希望能博得一笑。
     ? 《》有囋言子,《危情记》有三国走廊词壁,作用都是一样的。
    喜欢。
  

第37章 鱼猫子 汪家四父子[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