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6章 老渔猫子与汪家三兄弟的江湖叙事[1/2页]

水不暖月 谁解沉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再说昨晚,汪经纬汪二爷被杏花嫂那声别有深意的“老二”叫得差点一个踉跄,平常还真没几个人这么叫他。
     “嫂子,嫂子,求求你,别这么叫我了,你哪怕叫我弟弟也行。”他的脸微微泛红,有些尴尬地说道。
     周围的空气仿佛瞬间升温,弥漫着一丝尴尬的气息,却又在这奇异的氛围下显得格外怪异。
     “噗呲!“黎杏花展颜一笑,如梨花遇春雨般清冽,素色杭纺衣袖随动作轻扬,腕间羊脂玉镯撞出温润的轻响。
     夜风吹过檐角铜铃,发簪上的银蝶配饰在月光下振翅欲飞,蝶翼上镶嵌的碎贝在烛火中泛着珍珠母的光泽,宛如撒在夜空中的星辰。
     她伸手拢住鬓边碎发,指尖拂过发间残留的茉莉香粉——那是今早用细瓷粉盒轻扑的,粉盒边缘刻着“早生贵子“的吉语,如今想来竟成了无声的讽刺,粉盒内侧还留着母亲当年描的缠枝莲纹,如今已被岁月磨得模糊。
     “二爷这称呼倒生分了,“她垂眸望着石桌上的茶盏,青瓷盖碗边缘描着缠枝莲纹,碗底沉着两片碧螺春茶叶,叶脉在水中舒展如舟,与她腰间蓝底白花的绣花荷包相映成趣,“快些告诉嫂子,到底是何言语让你这般遮掩?“
     汪二爷背靠斑驳的木门框,手中茶盏轻晃,琥珀色的茶汤在昏黄的油灯下泛着暖光,茶沫沾在粗陶杯沿,如撒了层细盐。
     他望着院角老杏花树的影子,春夜的风将落瓣吹成碎玉,铺满青石板小径,其中一瓣恰好落在黎杏花的鞋尖,鞋面上的并蒂莲刺绣被露水洇得发暗。
     “有些话如冰锥,刺的不是皮肉,是人心。“
     指尖摩挲着杯沿的细缝,那道裂缝是去年冬天摔裂的,裂缝里还嵌着茶垢,他忽然顿住,喉结在灯光下滚动,“新郎官姑姑说——汪大爷打了这些年鱼,连网眼都没补上,怎好意思进那喜房沾喜气?“
     这话如檐角垂落的冰棱,砸在黎杏花心口。
     她下意识后退半步,手抚上腰间的绣花荷包——那是光绪年间的老缎子,汪大爷娶亲时亲自从镇上绸庄选的料子,缎面上的并蒂莲纹已被岁月磨得模糊,唯有针脚处还留着当年的银线反光,线脚间隐约可见“永结同心“的暗纹。
     穿堂而过的夜风掀起她的素色裙摆,烛火将两人的影子投在土墙上,忽长忽短如命运的拉锯,影子的指尖几乎要触碰到一起,却又被风拉长。
     “我与你大哥遍访名医,“她声线微颤,却仍挺直脊背,月光透过雕花窗棂,在裙摆上织就银线,“从峨眉山求来的雪水需用晨露煎煮三月,雪水在瓦罐中泛着幽蓝,像藏着一片夜空;到青城山讨的符水要在子时净身,符纸在月光下透着朱砂的光;上个月在观音庙跪了整夜,膝盖磨出的血泡至今未消,庙祝都叹我心诚——那青石板上的凹痕,都是求子妇人膝盖磨出来的,深可见骨,摸上去冰凉刺骨。“
     汪二爷将茶盏搁在虫蛀的木桌上,瓷底与桌面碰撞出清响,桌角的铜包边已氧化成深绿色,像附着了一层水藻。
     “世人只看水面波澜,谁懂水下暗礁?“
     他望向窗外梨树林,万千白花在月光下似雪覆枝,其中一株老梨树的枝桠探进院墙,像只苍白的手,枝桠上还挂着去年的梨核,被鸟啄出了孔洞。
     “那老婆子还说......说你是石板田里播谷,空费了种。“
     话音未落,黎杏花已转身走向梨树林。
     月光将她的身影拉得细长,素色睡衣在夜风中如白鸟振翅,衣角扫过石桌上的茶盏,溅起一滴茶汤,茶汤落在青石板上,像一滴眼泪。
     她指尖抚过梨树皮,沟壑间嵌着去年的落花,花瓣已化作春泥,只有花萼还留着淡淡的粉色。
     忽然忆起婚后首个春日,汪大爷在树下为她簪花,说“杏花配梨花,岁岁都不差“,那时他腰间还系着新做的蓝布腰带,眼里的光比天上的星子还亮,如今却被流言碾作尘泥,唯有梨树年轮里藏着未说出口的委屈。
     她走到当年刻字的树干前,借着月光看见“汪李氏“三个字已被风雨侵蚀,只剩模糊的刻痕,如同她在汪家的处境,看似体面,实则处处透着薄凉,刻痕里还卡着一片去年的梨树叶,早已枯脆。
     露水打湿了她的发梢,冰凉的水珠顺着脖颈滑落,却不及心口的寒意——那些年求子路上的艰辛,此刻如潮水般涌来:峨眉山道上的风雪刮破了斗篷,雪粒子打在脸上像针扎;青城山涧的刺骨泉水浸透了鞋袜,脚趾冻得发紫;观音庙蒲团上的彻夜长跪让后腰至今酸痛,每到阴雨天就像有针在扎,竟换来“石板田“的嘲讽。
     她想起在峨眉山时,老道曾给她一捧雪水,说需用三月晨露煎煮,那雪水在瓦罐中泛着幽蓝,如今想来,竟似她这颗被冰封的心,看似平静,底下却藏着不化的寒冰。
     忧乐沟的人都知,老渔猫子带汪家三兄弟偷鱼的手段,如同水鬼般诡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更天的豆腐堰上,常可见四个黑影如泥鳅般滑入水中,他们从不点灯,只用浸过菜油的棉线缠在鱼篓口,棉线末端系着萤火虫灯笼,萤火虫的光在水面一闪一灭,像鬼火。
     汪家大院的青砖瓦房在村里格外显眼,屋脊的琉璃兽头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村民都说那是用偷鱼的钱熔铸而成——那些年他们在沱江码头黑市卖掉的鲜鱼,足够买下半条街的铺面,码头的老船工说,汪家的独轮车每次过秤,鱼鳞都能铺满秤盘。
     每到捕鱼旺季,汪家兄弟腰间的鱼篓总沉甸甸的,却从不在本村售卖,只趁着夜色用独轮车运往镇上,车辙印里都沾着银白的鱼鳞,车把上还挂着防水的油布,油布上印着“汪记渔行“的字样,如今已斑驳成模糊的墨迹,只有“渔“字的三点水还清晰可见。
     老渔猫子传授的“水下扎网“绝技,需将渔网固定在暗渠口,利用三股水流的交汇力自动张合。
     那渔网用青麻编织,网眼密得能捞起虾米,网纲上还缠着老渔猫子祖传的符绳,据说是用沱江鱼骨磨成粉后浸染的,符绳上刻着模糊的鱼纹,浸在水里会发出微光。
     这门祖传手艺本是谋生之道,却因贪欲成了涸泽而渔的帮凶。
     据说老渔猫子的祖父曾是沱江渔把头,那套“八卦渔网“的编法曾写在羊皮卷上,如今却只剩几句口诀在汪家父子间流传:“三股水交汇,网随水流张,鱼苗若入网,三年无鱼尝。“
     每到月圆之夜,汪家兄弟便默念口诀下水,他们的父亲老渔猫子则在堰边守着煤油灯,灯芯挑得极低,像鬼火般明灭,灯光下能看见他指间的老茧,那是常年握渔网磨出来的。
     家父承包豆腐堰那年,正是汪家父子最失意的时节。
     此前数十年,豆腐堰名义上归公家,实则谁都能下网,汪家兄弟把这里当自家鱼塘,撒出去的网眼密得能捞起虾米,连刚出生的小鱼苗都不放过。
     家父带着建筑队返乡时,帆布包上还沾着省城水泥厂的灰渍,他不仅为全村设计了带天井的楼房,楼房的排水系统都经过精心计算,雨水会顺着瓦当流入院内的蓄水池;更在豆腐堰承包竞标会上,展开了画满红笔批注的“鱼苗三年轮养、活水生态治理“方案——图纸边缘贴着光绪年间的水文拓片,那是从县图书馆古籍部抄录的《堰塘考》,其中详细记载了豆腐堰三次淤塞的历史,以及“留鱼留种,水活则兴“的古训,拓片边角还有家父用钢笔写的批注:“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然贪念至则水涸。“
     图纸角落还画着家父亲手绘制的豆腐堰水系图,三条暗渠如血管般分布,标注着“龙须沟““蟹眼泉““鳗穴“等名称,每个标记旁都有小字注释,记录着不同季节的水流量,其中“龙须沟“旁写着:“此处水急,宜放鱼苗,忌下密网“,字迹遒劲,像要刻进纸里。
     “爹,那汪家怕是不会罢休。“我哥望着家父绘制的鱼塘规划图,眉头紧锁,图纸上用朱砂标出的三个暗渠入口像三只眼睛。
     家父放下紫铜圆规,指着排水系统:“他们懂水,却不懂治水先治心。“
     他从木箱里取出油布包,泛黄的笔记里夹着一片银鳞,鳞片边缘还留着渔网的勒痕,勒痕呈菱形,正是汪家“八卦编法“的印记。
     “你看这记载,“家父翻开笔记,“光绪二十三年,豆腐堰就有偷鱼贼用39;水下扎网39;的法子,跟老渔猫子他爹用的是同一套伎俩——将渔网固定在暗渠口,利用水流带动网兜,连鱼苗都逃不掉。“
     笔记中还夹着一张褪色的黑白照片,摄于民国十二年,画面里老渔猫子的父亲蹲在堰边,身旁摆着与汪家兄弟如今同款的枣木鱼篓,篓底刻着“渔不捕尽“的字样,如今却被汪家磨去了刻痕,只留下模糊的凹印,如同被贪欲抹去的良知,照片背面还有家父的字迹:“渔把头汪老栓,民国十二年摄于豆腐堰。“
     承包首月的午夜,汪家三兄弟果然试水。
     家父早在堰边埋了三截打通的竹筒,竹筒埋深三尺,开口处盖着竹笠,竹笠上还压着一块石头,夜深人静时,水下划水声顺着竹筒传到堰边草棚,像有人在水下说话。
     他不动声色,次日清晨带着村民查看泥痕,泥地上留着独特的鞋印——那是汪家老二特制的防滑草鞋,鞋底钉着铜钱,每只鞋印里都有三个铜钱的凹痕。
     又用竹竿挑起水面漂浮的苎麻线:“这是汪家老二编鱼篓的独门纹路,每寸麻线要经七七四十九次搓捻,昨日我在集上见他买过三斤,麻线泡水后会膨胀,所以网眼才那么密。“
     阳光照在麻线上,能看见细密的菱形编织,那是汪家祖传的“八卦编法“,如今却成了偷鱼的罪证,麻线末端还系着一小块红布,是汪家用来辟邪的。
     老渔猫子蹲在堰边抽旱烟,烟锅敲得石头当当响,烟杆上嵌着的玛瑙烟嘴已被磨得发亮,烟嘴内侧刻着“渔“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姓龙的,别给脸不要脸!这堰塘养肥了多少代人?“
     家父蹲下身,捡起一片银鳞,鳞片上还带着昨夜的露水,露水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像谁撒了把碎玻璃。
     “老叔,这堰塘是活水,养的是鱼,也是人心。你家老三去年在堰边摔断腿,是谁连夜背他走三十里山路看大夫?又是谁垫付了三吊药钱?“
     烟锅在老人指间一颤,火星溅落在青石板上,如散落的叹息,有几颗火星落在他补丁摞补丁的裤腿上,烫出了小洞。
     远处传来脲桶的咳嗽声,伴着模糊的吟唱:“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歌声在堰面上回荡,惊起一群白鹭,翅膀掠过水面时荡起圈圈涟漪,那涟漪扩散到堰边,倒映着天边残月,月轮缺了一角,像被谁咬了一口,月宫里的桂树影子也歪歪扭扭。
     黎杏花在梨树下站至三更,露水浸透了绣花鞋尖,鞋面上的并蒂莲刺绣已被露水洇得发暗,丝线间的银线绣线也失去了光泽。
     她想起家父说过,豆腐堰的水看似平静,底下却有三道暗渠,正如人心藏着不为人知的褶皱,暗渠里有淤泥,有怪石,还有不为人知的鱼。
     回到院内,汪二爷已在石桌上摆了两杯热茶,青瓷杯口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两人之间的沉默,茶杯上的云纹在热气中若隐若现,像真的云在杯口飘动。
     “嫂子,“他推过茶杯,“大哥今早天不亮就去了镇上,买了匹月白色的杭缎,说要给你做新裙。“
     黎杏花望着杯中浮沉的碧螺春,茶叶舒展如舟,有一片茶叶沉在杯底,像一叶扁舟搁浅在沙滩。
     她忽然想起,嫁入汪家那年,母亲曾塞给她一个锦囊,里面装着用红布包好的求子偏方,叮嘱“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打开“。
     如今锦囊已褪色成浅粉,边角磨出了棉线,偏方却始终未派上用场,静静躺在妆奁深处。
     那偏方上写着“春分日取梨花蕊与雪水同煎“,如今想来,竟与峨眉山的雪水遥相呼应,仿佛命运的隐喻。
     她曾在春分那日收集梨花蕊,雪水却在瓦罐中结了冰,如同她从未实现的期盼,瓦罐上还留着她指甲的划痕,是等雪水融化时焦急留下的。
     “老二,“她忽然开口,声音平静如堰塘春水,“明日陪我去趟新郎官姑姑家。“
     汪二爷抬眼看她,见她眼中没有怒意,只有历经寒霜后的清澈,鬓边碎发被夜露打湿,贴在苍白的脸颊上,像几片凋零的梨花,发梢还滴着水珠,落在石桌上,像标点符号。
     “有些话,该让他们知道——求子无果非我之过,夫妻情分也非子嗣可衡量。“
     此时东

第36章 老渔猫子与汪家三兄弟的江湖叙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