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87章 初期方案碰壁[1/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卷首语
     1971 年 3 月 28 日 8 时 17 分,北京某研究所的实验室里,窗外的春风带着沙尘扑在玻璃上,留下一层模糊的土痕。长桌上摊着两份刺眼的报告:《军用 19 层嵌套算法外交人员培训评估》(“平均掌握周期 19 天,远超 7 天目标” 的结论用红笔打了叉)、《加密模块重量测算报告》(“1.9 公斤,占比 51%” 的数字被圈出,旁边写着 “超标”)。
     陈恒站在桌前,手指反复摩挲算法流程图上 “19 层嵌套” 的标注,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小张(电子工程师)抱着加密模块样品,样品外壳还沾着未干的焊锡,重量秤显示 “1.90kg” 的数字一动不动;老吴(算法专家)攥着算法手册,眉头拧成疙瘩,嘴里念叨 “19 层才够安全,简化了会有风险”;小王(外交测试员)带来 19 名外交人员的培训反馈表,“步骤太多记混”“嵌套逻辑看不懂” 的字迹密密麻麻。
     “之前想的太乐观了,军用的东西直接搬过来,根本不适应外交场景。” 陈恒的声音打破沉默,他把两份报告推到桌中央,“今天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算法怎么简化才能让外交人员 7 天学会,模块怎么缩才能把重量占比压到 37% 以内 —— 不然 4 月 30 日的节点就是空谈。” 老周(机械负责人)刚走进实验室,手里还拿着整机重量预算表,看到桌上的报告,脚步顿了一下,一场围绕 “难题突破” 的紧急会议,在实验室的焦虑氛围中开始了。
     一、方案推进:3 月 15 日  27 日的 “期待与隐患”(1971 年 3 月 15 日  27 日)
     1971 年 3 月 15 日首次会议后,陈恒团队按分工推进初步方案:老吴团队优化军用 “19 层嵌套算法” 适配外交场景,小张团队基于 “陶瓷基板 + 分立元件” 设计加密模块,小王同步开展外交人员算法培训测试。这 12 天里,团队沉浸在 “按计划推进” 的期待中,但算法的复杂性与模块的重量隐患已悄然埋下,人物心理从 “信心满满” 逐渐转为 “隐约担忧”,为 3 月 28 日的碰壁埋下伏笔。
     军用算法的 “初步适配”。老吴团队以军用 “19 层嵌套算法” 为基础,仅做了 “术语简化”(如 “迭代次数” 改为 “循环次数”),未调整核心逻辑 —— 该算法原本用于军用通信车(操作手经 19 天专业培训),每层嵌套需手动输入 3 个参数,19 层共需输入 57 个参数。老吴的想法是 “安全优先,操作可以慢慢教”,他在 3 月 20 日的进度会上说:“19 层嵌套能抗美方 7 天破解,简化了安全就没保障,外交人员多练几天总能学会。” 陈恒当时虽有顾虑,但因模块体积测试未出结果,暂未提出反对,只要求 “尽快做培训测试,看看实际效果”。
     加密模块的 “初步设计”。小张团队按 “保留军用核心部件 + 替换轻质材料” 的思路设计模块:①基板:采用 1.2 毫米厚的玻璃纤维基板(比军用钢板基板轻 37%);②元件:沿用军用分立元件(电阻、电容等),仅外壳换成 0.7 毫米铝镁合金;③散热:保留金属散热片(重量 0.37 公斤),担心陶瓷基板散热不足。3 月 25 日的重量测算显示,模块初步重量 1.8 公斤,小张乐观地认为 “后续优化还能减 0.2 公斤,能控制在 1.6 公斤内(占整机 3.7 公斤的 43%),接近 37% 的目标”。但他没意识到,分立元件的体积和重量已达瓶颈,单纯换外壳无法大幅减重。
     外交人员的 “初期培训”。3 月 22 日起,小王组织 19 名外交人员开展算法培训,每天培训 7 小时。前 3 天,外交人员勉强掌握前 7 层嵌套;到第 5 天,涉及第 12 层嵌套时,错误率飙升至 67%—— 某外交人员在输入第 13 层参数时,连续 19 次混淆 “循环次数” 与 “密钥偏移量”。小王在 3 月 26 日的反馈中写道:“学员普遍反映‘每层逻辑都不一样,记不住,有 3 人因压力太大申请暂停培训。” 但当时小张的模块重量测算 “看似可控”,团队未立即重视算法培训的困境,只安排小王 “增加实操练习,再观察 2 天”。
     隐患的 “悄然积累”。3 月 27 日晚,小张发现模块重量因增加 “算法参数存储芯片”(适配 19 层嵌套的参数记忆需求),重量升至 1.9 公斤;同时,小王汇报 “最快学会 19 层算法的学员,也需 17 天才能独立操作,远超 7 天目标”。两个问题同时出现,但已临近 3 月 28 日的方案验证节点,陈恒决定 “先按原计划做全面验证,再集中解决问题”—— 他心里隐约觉得 “可能要碰壁”,但仍抱着 “或许能通过优化解决” 的期待,这种矛盾心理,让团队在次日的验证中直面难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二、算法冲突暴露:19 层嵌套的 “培训困境”(1971 年 3 月 28 日 9 时  10 时 30 分)
     3 月 28 日 9 时,方案验证的首个环节是 “算法培训效果验收”——19 名外交人员需独立完成 “19 层嵌套算法” 的密钥设置与加密操作,验收标准为 “操作时间≤37 分钟,错误率≤7%,培训周期≤7 天”。但实际验收结果远超预期,算法的复杂性彻底暴露,老吴与陈恒、小王的分歧爆发,人物心理从 “期待验收通过” 转为 “直面适配难题”,算法冲突成为首个必须解决的硬骨头。
     验收测试的 “糟糕结果”。验收现场,19 名外交人员依次操作:①最快完成的学员用了 57 分钟(超标准 20 分钟),错误率 19%(因第 15 层参数输入错误);②最慢的学员耗时 1 小时 37 分钟,仅完成 15 层嵌套,未达到 19 层要求;③19 人中,仅 2 人能独立完成全部 19 层操作,且需 17 天培训(远超 7 天)。某外交人员放下操作手册,无奈地说:“军用操作手是专业的,我们每天要处理外交事务,根本没 19 天时间专门学算法,就算学会了,紧急情况下也容易忘。” 小王补充:“纽约会议期间,外交人员可能每天只睡 34 小时,哪有精力记 57 个参数?”
     老吴的 “安全坚守”。面对结果,老吴仍坚持 “19 层嵌套不能动”:“我测算过,19 层嵌套能抗美方暴力破解 7 天,若减到 17 层,抗破解时长会降至 5 天,虽然仍达标(≥72 小时),但安全冗余减少了!” 他拿出军用测试数据:“1969 年珍宝岛实战,我们用 19 层算法,美方花了 6 天也没破解;若当时用 17 层,可能 4 天就被破解了!” 老吴的语气带着焦急,他担心 “简化算法会埋下泄密隐患”,甚至提出 “延长外交人员培训周期,从 7 天增至 14 天”。
     陈恒与小王的 “实用考量”。陈恒反驳:“联合国会议 4 月中下旬启动,我们 4 月 30 日才出初步设计,后续还要生产、调试,根本没时间给外交人员 14 天培训!” 小王也补充:“就算强行培训 14 天,外交人员在纽约的紧张环境下,也容易因操作失误导致通信延误 —— 上次模拟紧急场景,有学员因记错第 17 层参数,延误了 19 分钟才发出指令。” 陈恒进一步指出:“算法的核心是‘能用、好用,若外交人员用不了,再安全的算法也没意义 —— 我们要的是‘外交场景下的安全,不是‘实验室里的安全。”
     心理的 “激烈博弈”。老吴沉默了,他看着自己手里的算法手册,上面密密麻麻写着 19 层嵌套的安全验证数据,这些都是他团队 19 个月的心血。但他也明白,小王的反馈和验收结果不会说谎,外交场景确实无法适配复杂算法。“我再测算一下,减到 17 层,能不能通过增加‘参数自动填充,把安全冗余补回来?” 老吴的语气软了下来,陈恒立即说:“好,我们一起算 —— 安全和实用,必须找到平衡点。” 这场博弈,让团队从 “各执一词” 转为 “共同找方案”,算法冲突的解决有了方向。
     三、体积超标确认:1.9 公斤模块的 “重量死结”(1971 年 3 月 28 日 10 时 30 分  12 时)
     算法冲突尚未完全解决,体积超标的问题接踵而至 ——3 月 28 日 10 时 30 分,小张团队提交加密模块的最终重量测算报告:模块实际重量 1.9 公斤,占整机 3.7 公斤目标重量的 51%,远超 37%(1.37 公斤)的占比要求。进一步拆解分析发现,分立元件、玻璃纤维基板、金属散热片是重量超标的主要原因,小张与老周的讨论聚焦 “如何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减重”,人物心理从 “乐观预期” 转为 “焦虑找因”,体积超标成为第二个必须突破的难题。
     重量超标的 “详细拆解”。小张将 1.9 公斤的模块拆解为 5 部分称重:①玻璃纤维基板:0.37 公斤(1.2 毫米厚,支撑 19 块分立元件);②分立元件(电阻、电容、芯片):0.97 公斤(军用标准元件,体积和重量较大);③金属散热片:0.3 公斤(为 19 层算法的芯片散热);④铝镁合金外壳:0.19 公斤(0.7 毫米厚);⑤参数存储芯片:0.07 公斤(适配 19 层嵌套的参数记忆)。“之前算 1.8 公斤时,没加参数存储芯片,现在加上就到 1.9 公斤了。” 小张的声音有些沮丧,“就算把外壳换成 0.5 毫米厚的,也只能减 0.05 公斤,还是 1.85 公斤,占比 50%,远超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周的 “整机重量焦虑”。老周拿着整机重量预算表,指着 “机械结构 1.1 公斤、自毁装置 0.27 公斤、加密模块 1.9&n

第887章 初期方案碰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