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42章 团队扩容[1/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卷首语
     1969 年 8 月 19 日,某国防工厂的档案室里,午后的阳光透过积灰的窗棂,在泛黄的 “下放人员档案” 上投下斑驳的光斑。老张戴着袖套,指尖划过 “周明远” 的档案页 ——“原电子研究所工程师,1967 年下放至农场,擅长无线电设备维修”,旁边的 “政治鉴定” 栏里,潦草的 “待观察” 字样被红笔圈出。他迅速将档案塞进帆布包,包底还压着 19 份类似的档案摘要,每份都标着 “67 式适配潜力” 的星级,最高的那页,是老周的 “5 星”。
     档案室门外,小李假装整理工具,实则留意着走廊动静。19 分钟前,厂办主任刚来过,叮嘱 “下放人员档案不得外借”,而他们此刻的行为,若被发现,轻则通报批评,重则影响整个技术团队的存续。老张走出档案室时,帆布包的拉链没拉严,露出半张 “67 式” 设备电路图,小李赶紧上前挡住:“张工,工具该装车了。” 两人的对话刻意提高音量,掩盖着档案纸张的摩擦声 —— 这是他们暗中筛选的第 7 天,目标是从 37 名下放人员中,找出 19 个能救急的技术骨干。
     当自行车驶出工厂大门,老张摸了摸帆布包,里面的档案像烫手的山芋。1969 年的边境线上,19 个哨所的 “67 式” 设备急需维护,蒙语加密词库的技术适配也缺人手,而常规渠道的技术人员调配至少需要 47 天。“只能走‘暗线,不然设备要趴窝。” 他对小李说,车轮碾过石子路的颠簸,让档案里的纸张发出细微的声响,像在呼应他们紧绷的神经。
     一、筛选的动因:1969 年的技术缺口危机
     1969 年夏,中苏边境的通信压力陡增。19 个哨所的 “67 式” 设备因长期高负荷运转,故障频次从每月 3 次升至 17 次,其中 7 台因缺乏专业维修人员,已处于半瘫痪状态。某哨所的战报显示,因设备故障,37% 的加密情报无法及时传递,比上月上升 19 个百分点。王参谋在紧急会议上拍着桌子:“不是设备不好,是没人会修,再这么下去,通信线要断!”
     常规技术人员调配陷入僵局。按 1969 年的人员调动流程,从上报需求到人员到位,至少需要 47 天,而边境的设备等不了 ——9 月雪封山后,维修物资和人员更难进入。小李在调配申请上看到审批意见:“优先保障生产单位,国防通信暂缓。” 这个结果让他想起老张常说的:“战场上的急,从来等不起流程。”
     下放人员中的 “技术富矿” 成了唯一希望。19671968 年间,因特殊历史环境,37 名曾从事电子、通信、数学研究的技术人员被下放至边境附近的农场、工厂,其中 19 人有过军用设备研发或维修经验。老张翻出 1968 年的《下放人员名册》,第 37 页的 “周明远”“赵志强” 等名字旁,还留着当年同事的批注:“精通无线电,可修‘62 式”。“这些人不是‘待观察,是我们的救命稻草。” 老张的话,让团队下定决心走 “暗中筛选” 的路子。
     蒙语加密词库的技术适配更缺人手。词库收录的 1962 条谚语,需要将 “谚语  数字  公式” 的对应逻辑转化为设备可识别的代码,这需要懂编程和蒙语的复合人才。而下放人员中,原语言研究所的李敏曾参与蒙语词典编纂,还懂基础编程,这样的人才在常规团队里找不出第二个。“错过她,词库的技术适配要推迟半年。” 其其格的话,让筛选的紧迫性又添一层。
     1962 年的教训成了重要参照。档案记载,1962 年边境通信危机时,因缺乏技术人员,“62 式” 设备的故障修复率仅 37%,导致一次伏击计划暴露。“我们不能再犯同样的错。” 老张将 1962 年的故障报告与 1969 年的现状对比,两张纸上 “技术人员短缺” 的红色标注,像两道醒目的警示,压得人喘不过气。
     1969 年 7 月,暗中筛选的方案在 3 人小组(老张、小李、其其格)中确定:以 “设备维护培训” 名义,召集下放人员进行技术测试;通过旧档案、老同事打听,初步筛选有潜力的人选;避开常规审批,以 “临时支援” 名义将人调至通信团队。方案的每一步都贴着 “风险” 标签,但老张在笔记本上写:“为了边境通信,风险要担。”
     二、筛选的困境:档案迷雾与流程壁垒
     1969 年 7 月 19 日,筛选工作刚启动就遇阻。下放人员的档案中,“技术能力” 描述多被简化为 “略懂机械”“会用电工工具”,关键的军用设备经验被模糊处理。老张在周明远的档案里,只找到一句 “曾参与某项目调试”,具体是什么项目、调试什么设备,全是空白。“就像看一本没写结局的书,不知道里面藏着多少本事。” 他的手指在 “某项目” 三个字上反复摩挲,试图从墨迹里找出线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政治标签成了最大的筛选障碍。37 名下放人员中,19 人档案里有 “思想待改造”“立场不坚定” 等标注,按常规流程,这些人绝无可能参与国防项目。小李在筛选清单上划掉第 7 个人时,老张突然说:“先别划,技术好不好,不是档案说了算。” 他想起 1962 年,有个被贴 “标签” 的技术员,却靠土办法修复了 5 台 “62 式” 设备。
     常规调动流程的壁垒难以突破。老张尝试以 “通信团队缺人手” 为由,申请调用 3 名下放人员,结果被驳回:“下放人员需经一年考察,无特殊情况不得调动。” 驳回意见上的红章,像一道不可逾越的墙。王参谋私下提醒:“别走流程,走流程就是等死,只能想别的办法。” 这句话,成了 “暗中操作” 的默许信号。
     信息获取的难度远超预期。为了解下放人员的真实技术水平,小李假装 “采购农具” 去农场打听,却被农场主任盘问:“你们一个通信单位,买农具做什么?” 他只能含糊应对,好不容易找到认识周明远的老工人,对方也只敢小声说:“老周会修收音机,别的不知道。” 这种 “不敢说、不能说” 的氛围,让筛选像在摸黑走路。
     筛选团队内部的心理博弈也在加剧。其其格担心 “暗中操作” 会连累团队:“万一被举报,我们都要受影响。” 小李也犹豫:“是不是该再等等流程?” 老张却翻出边境哨所的紧急电报:“等流程?设备等不起,战士的命等不起!” 他的话让两人沉默 —— 他们都知道,一旦筛选失败,边境的通信安全将面临更大风险。
     1969 年 8 月,一次意外的设备故障让筛选出现转机。某农场的抽水机坏了,没人会修,眼看庄稼要旱死,有人提议 “找下放的周明远试试”。周明远用半天时间,拆了一台旧收音机的零件,居然把抽水机修好了。这个消息传到老张耳朵里,他立刻让小李以 “学习抽水机维修经验” 为由去农场,实则观察周明远的技术 —— 这是他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目标人选,心里既期待又紧张。
     三、暗中的筛选:技术测试与人心试探
     1969 年 8 月 7 日,“设备维护培训” 的通知贴到了农场、工厂的公告栏上。通知写着 “为保障生产单位通信设备正常运行,现招募 19 名学员参与培训,合格者可留任技术岗”,没提 “国防通信”“67 式设备”,只字未提筛选 —— 这是老张的主意,用 “生产需求” 做掩护,避免引起怀疑。公告贴出后,37 名下放人员中,有 19 人报了名,刚好是他们需要的数量,像是冥冥中的巧合。
     培训地点选在废弃的仓库,里面摆着 3 台故障的 “62 式” 设备(不敢用 “67 式” 暴露目标),还有 19 套维修工具。老张作为 “培训老师”,第一天就出了道实操题:“两小时内,找出设备故障并修复。” 他没讲任何维修技巧,只说 “凭本事来”—— 这其实是筛选的第一关,能修好的,至少有基础的无线电维修能力。
     周明远的表现让老张眼前一亮。别人还在对着电路图发呆时,他已经拆开设备,用万用表测量电容、电阻,半小时就找出 “电源模块虚焊” 的问题,修复时还特意加固了焊点:“边境风大,虚焊容易再坏。” 这句话让老张心里一动 —— 他懂边境的实际环境,这比单纯的技术更重要。
     李敏的筛选藏在 “蒙语翻译” 的任务里。其其格给 19 名学员发了张蒙语谚语表,让他们 “将谚语翻译成汉语,并标注其中的数字”。别人只简单翻译字面意思,李敏却在 “ɑrɑl ɡɑrɑn bɑyirɑɑn(河流清澈草原广)” 旁写:“ɑrɑl(河流)可联想‘3,bɑyir(草原)可联想‘7,符合蒙语数字比喻习惯。” 这种对 “语言 + 数字” 的敏感度,正是蒙语加密词库适配需要的能力。
     心理试探比技术测试更关键。老张故意在培训时说:“这个培训可能要去边境,条件苦,还可能有风险。” 有 7 人当场表示 “家里有事,退出培训”,剩下的 12 人里,周明远说:“我是搞技术的,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李敏也表态:“能做有用的事

第842章 团队扩容[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