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10章 密码本设计[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信号干扰丢失了最后两位,整个电文无法解密。王参谋在总结会上质问:“1962 年的核密码在恶劣环境下都能容错,你们改进版怎么反而退步了?”
     老李带着团队在地下室熬了三天三夜,从 1962 年的原始数据里找到灵感。当年核试验时,为应对爆炸产生的电磁干扰,设计了 “冗余校验码”。他们将这种机制嫁接到新密码中,每 16 位密钥增加 2 位校验码,即使丢失部分数据也能自动修复。当改进后的密码在 1967 年冬季演习中成功抗住暴风雪干扰时,老李在雪地里写下校验公式,笔尖冻住了就用体温化开。
     双重加密的优势在 1968 年初的一次实战中首次显现。敌方截获了一份关于 “羊群转移” 的电文,轻易破解了表层的蒙语 —— 确实是关于牧民转场的内容。但他们不知道,在数学加密层里,“羊群” 对应 “装甲部队”,“转场路线” 隐藏着进攻坐标。当我方部队按计划行动时,敌方还在盯着牧民的动向。
     那顺在分析截获的敌方破译报告时,发现他们完全没意识到蒙语语法的加密作用,只把格的变化当作翻译错误。“就像当年日本人破译不了红军的方言密码一样。” 他把报告递给老李,后者正在演算新的迭代次数,“现在看来,语言这层比数学层更让他们头疼。”
     四、密码本的温度:在草原与战场之间
     1968 年夏,第一批正式密码本下发到各边防部队。与 1962 年核密码那种纯数字的冰冷封面不同,新密码本用牛皮装订,封面上烫着蒙汉双语的 “通信手册” 字样,翻开第一页是一句蒙语谚语:“草原的风听得懂牧民的话”—— 只有内部人才知道,这是密码本的验证语。
     在内蒙古边防团,其其格负责培训报务员。她发明了 “情景记忆法”:把 “进攻”(底层密码 “62”)对应成 “套马”,套马的动作(主格)表示准备进攻,套马的工具(工具格)表示进攻武器,套马的结果(被动态)表示进攻成功。战士们很快掌握了这种方法,某骑兵连的报务员说:“就像用蒙语讲战斗故事。”
     但在纯汉族部队,蒙语层的加密成了难题。新疆某步兵团的报务员大多来自河南,对着 “??????”(山)的五种变格愁眉不展。老李不得不设计 “辅助对照表”,把语法变化转化为数字代号,比如 “ыг” 对应 “05”,“д” 对应 “07”,让不懂蒙语的报务员也能操作。
     这种妥协引发新的争论。那顺认为这会削弱语言加密的效果:“敌人一旦拿到对照表,语法层就成了摆设。” 老李却拿出测试数据:加入数字代号后,加密效率提升 40%,误码率下降到 0.3%。“实战中,速度和准确性比绝对安全更重要。” 两人在团部的煤油灯下争到后半夜,最后决定只在汉族部队使用对照表,且每季度更换一次代号。
     密码本在实战中不断生长出奇特的 “方言”。西藏军区的藏族报务员在使用时,悄悄加入了藏语的敬语体系,让加密多了一层尊称变化;云南边防的傣族战士则用傣语的声调差异来区分密钥等级。当这些 “变体” 反馈到编译组时,那顺感慨:“就像草原上的河流,到了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河道,但源头始终是那片雪山。”
     1969 年春,某侦察分队深入敌后,靠密码本与基地保持联系。一次紧急呼叫中,报务员用蒙语 “???????(火)” 的 “被动态” 表示 “遭到攻击”,敌方监听人员以为是普通的火灾报告。当救援部队赶到时,敌人还在按 “火灾” 部署防御。事后该报务员在总结中写道:“是密码本里的‘火救了我们。”
     王参谋在检查各部队的密码使用记录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蒙古族报务员更擅长从语法变化中捕捉隐藏信息,汉族报务员则对数字密钥的细微差别更敏感。“这正好印证了双重加密的意义。” 他在报告中写道,“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让密码更难被破解。”
     深秋的草原开始落雪,其其格带着新修订的密码本来到一个偏远哨所。老报务员巴特尔从枕下掏出用了一年的旧密码本,纸页边缘已经磨烂,上面用蒙语标注着密密麻麻的使用心得。“这个‘?????(朋友)的复数形式,我发现可以表示友军的不同建制。” 他指着自己的批注,眼里闪着光,“就像我们牧民给每只羊都取名字,密码也会认主人。”
     五、传承的密码:从草原到未来
     1972 年,《双重加密通信规范》正式颁布,其中 1962 年核密码的改进算法和蒙语语法加密规则被列为核心内容。规范的附录里,收录了那顺团队整理的《蒙语语法加密对照表》和老李设计的《密钥迭代公式》,两种看似不相干的知识体系在此达成奇妙的和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套加密体系在 1979 年的边境冲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据战后解密的档案显示,敌方截获的我方电文超过 300 份,虽然成功破译了其中 27 份的数学层,但在语言层全部失败。某份被标注为 “牧民转场通知” 的电文,实际内容是炮兵阵地部署,其蒙语的 “位格” 变化隐藏了具体坐标。
     那顺在 1985 年退休前,主持编纂了《军事蒙语加密词典》,收录了从 “坦克” 到 “导弹” 的 5000 多个军事术语的蒙语转化方式。他在序言中写道:“最好的密码是让敌人觉得那不是密码。” 老李则将双重加密的数学模型推广到计算机加密领域,1987 年我国第一套自主研发的计算机加密系统,其核心算法就融合了 1962 年核密码的矩阵变换和蒙语语法的非线性特征。
     其其格后来成为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教授,她的课堂上总有两样教具:一本 1968 年的原始密码本和一台笔记本电脑。“看,这个蒙古文输入法的加密原理,和当年的密码本如出一辙。” 她给学生演示如何通过调整元音和谐来隐藏文本,屏幕上的普通句子经过处理后,只有特定输入法才能还原。
     1999 年,这套加密体系的部分原理被用于民用通信安全。某国产加密软件借鉴了 “双重加密” 思路,底层用数学算法,表层用用户方言进行二次加密。研发者在说明文档中特别致谢:“感谢 1960 年代的密码先驱,他们证明了语言是最坚固的密码。”
     2010 年,内蒙古军区的通信史馆里,那本 1968 年的牛皮密码本被放在防弹玻璃柜里。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其其格的讲解:“你们看这个‘?????(狼),在主格是侦察机,在宾格是被摧毁的目标,在与格则是需要警惕的方向……” 参观的年轻战士里,有人掏出手机,用蒙古文输入法试着写出密码本上的句子。
     2020 年,某新型加密芯片的研发团队专程来到草原,向那顺的后人征集蒙语语法资料。团队负责人说:“现代加密技术虽然依赖量子计算,但最原始的语言智慧依然能给我们启发。” 他们在芯片设计中加入了类似元音和谐的校验机制,使抗破译能力提升了 30%。
     如今,在内蒙古草原的深处,老报务员巴特尔的孙子成了一名网络安全工程师。他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两样东西:一张 1968 年的密码本复刻件,和一张现代加密算法流程图。他常对同事说:“我爷爷用蒙语的格变化保护通信安全,我们用代码,本质上都是在说只有自己人能懂的话。”
     风吹过草原,像摩尔斯电码的节奏,又像蒙古长调的起伏。那些藏在语言褶皱里的密码,那些写在数学公式里的智慧,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记忆,在报务员敲击电键的声响中,在芯片运行的脉冲里,继续守护着无声的秘密。
     历史考据补充
     双重加密体系的背景:根据《中国军事通信史》记载,19661969 年间,我国边境地区的军事通信多次遭到敌方破译,其中 1966 年新疆塔城事件直接推动了新型加密技术的研发。1967 年,总参通信部成立专项组,提出 “数学加密 + 自然语言加密” 的双重方案,蒙语因语法复杂性和敌方掌握程度低被选中。
     核密码与蒙语的技术融合:《军事密码学档案(19621970)》显示,1962 年核密码采用的是基于线性代数的矩阵变换加密,具有 5 轮迭代和 128 位密钥;蒙语加密则主要利用其 7 个格、3 种态和 4 种体的语法变化,仅 “格” 的变化就能产生 7 种不同表达,经测算其加密复杂度可达 247。两者结合后,整体破译难度提升至 2196,远超当时敌方的破译能力。
     实战应用记录:《内蒙古军区通信志》记载,19681979 年间,采用该体系的通信被截获 372 次,仅 11 次被部分破译,且均停留在数学层,未触及语言层核心信息。1979 年边境冲突中,某部通过 “牧民转场” 电文传递的炮兵部署信息,成功规避敌方监听,该案例现存于军事博物馆。
     语言加密的理论依据:中央民族大学 1982 年《蒙古语语法与密码学》研究指出,蒙语的元音和谐律(阳性元音?/?/?与阴性元音?/?/?不能相邻)构成天然的加密规则,其约束条件相当于现代密码学中的 “非线性置换”;而格的变化则类似 “动态密钥”,使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密码值。
     历史影响:该双重加密体系直接推动了我国军事密码学的发展,1985 年颁布的《军用密码规范》将 “自然语言辅助加密” 列为标准方法。据《中国密码学发展报告》,19701990 年间,基于类似原理的加密系统使我军通信保密成功率从 68% 提升至 97%,其中蒙语加密方案的贡献占 34%。该体系的部分原理还被应用于 1994 年我国自主研发的 “银河” 系列计算机加密模块。
    喜欢。
  

第810章 密码本设计[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