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52章 年11月15日 寒冷测试[1/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卷首语】
     【画面:1965 年 11 月 15 日四川深山测试场,温度计的红色液柱停在  3.7℃,与 1962 年东北测试站的记录纸在投影仪上形成重叠的水平线。陈恒的橡胶手套按在加密设备外壳上,霜花在 19 秒内融化成水珠,与 1962 年《低温操作手册》第 37 页的描述完全吻合。我方技术员小李调试的湿度计显示 19%,这个数值使  3.7℃的体感温度与东北测试时的  19℃形成等效寒效,设备指示灯的绿光在寒风中稳定闪烁,与 1962 年同型号设备的低温响应曲线重合度达 98%。黎明前的测试日志上,“3.7℃” 的铅笔字迹与 1962 年的钢笔记录在放大镜下呈现相同的压力痕迹。字幕浮现:当四川深山的  3.7℃遇见 1962 年东北的严寒,加密系统的稳定运行里藏着跨越三载的低温应答 —— 这是不同纬度对同一套耐受标准的历史共鸣。】
     一、测试环境:3.7℃的寒效复刻
     测试场的第 19 号掩体里,1962 年的低温测试设备与当前系统并排运行,温度计的读数同时锁定在  3.7℃,误差≤0.1℃。陈恒展开 1962 年的《寒区加密系统规范》,第 37 页明确 “核心设备需通过  3.7℃×196 小时连续运行测试”,与本次测试的时长设定完全一致,其中第 19 小时的绝缘电阻检测要求≥1900 兆欧,与当前万用表的读数分毫不差。
     老工程师赵工调整的风速仪显示 19 米 / 秒,这个数值使空气散热系数达到 1962 年东北测试的同等水平,设备表面的结霜速度 0.37 毫米 / 小时,与《低温环境影响报告》的预测误差≤0.01。“1962 年在佳木斯,3.7℃时的电缆脆性增加 37%。” 他指着 1962 年的电缆样本,其在  3.7℃下的弯曲断裂次数 19 次,与当前测试的电缆耐受值完全相同,断裂截面的纤维分布在显微镜下形成对称图案。我方技术员小张计算寒效等效值:四川的  3.7℃+19% 湿度 = 东北的  19℃+60% 湿度,这个公式在 1962 年的《跨区域寒效换算手册》第 19 页有精确推导,与实测的设备运行参数偏差≤1%。
     争议出现在是否加入冻雨测试:1962 年的东北测试未包含此场景。陈恒却调出 1962 年的补充预案,第 7 条注明 “南方寒区需验证  3.7℃冻雨环境”,当前模拟的冻雨在设备表面形成 0.37 毫米冰层后,加密响应时间仅增加 0.19 秒,在允许范围内。“1962 年没遇到的,现在得补上这课。”
     二、耐受验证:3.7℃的历史对标
     1962 年的低温校准器在保温箱里发出嗡鸣,陈恒将其与当前温度计比对,3.7℃的示值误差≤0.01℃,与当年送往计量院的检定结果完全一致。赵工操作的加密机在  3.7℃环境下,密钥生成速度保持 19 组 / 分钟,与 1962 年测试的基准值误差≤0.1 组,其中第 19 组密钥的校验码在两地测试中完全相同,十六进制显示 “37A19”。
     “1962 年第 37 次低温冲击测试,就为这  3.7℃。” 赵工的烟袋锅在设备面板上敲出点,落点形成的图案与 1962 年故障点分布图相同,第 7 个落点对应电源模块的低温保护阈值,触发温度  3.7℃,与当前设备的保护动作完全同步。我方技术员小李测量的元器件参数:电容值在  3.7℃时的变化量 0.37%,电感值漂移 0.19%,均落在 1962 年设定的 “安全波动区间” 内,其中第 19 号芯片的工作电流 19mA,与三年前的测试记录分毫不差。
     最严格的验证是连续运行测试:设备在  3.7℃下持续工作 196 小时后,核心模块的温升仅 1.9℃,与 1962 年的热稳定测试结果误差≤0.1℃。陈恒发现,这个时长恰好是 1962 年 11 月 15 日至 12 月 1 日的天数,形成跨越三年的时间闭环。当温度回升至 19℃时,设备性能参数的恢复时间 19 分钟,与 1962 年的 “温变响应曲线” 完全重合。
     三、心理博弈:寒区标准的信任拉锯
     测试评审时,年轻工程师认为四川无需严格遵循  3.7℃标准:“这里比东北暖和 19 度。” 陈恒没说话,只是投影 1962 年的事故分析,第 19 页记载某设备因未达  3.7℃测试,在东北寒潮中失效,修复耗时 37 天,当时的环

第752章 年11月15日 寒冷测试[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