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平日里不都挺能说的吗?怎么今儿反倒是没话说了?”
看到众人是这副样子,朱由检就有些温怒了。
“陛下,此并非臣等不言,是陛下所问乃关乎我朝各处,兹事体大,臣等一时不敢妄言。”
见皇帝发问了,毕自严便就出声为众人辩解了。
其实,毕自严是有很多话想说的,但一时间也找不到由头,便也就无从谈起了,因为,他与张书缘在大年三十所谈的内容,大多都是那耗资巨大的项目。
“恩,是得好好斟酌。温爱卿,时至眼下,我陕西府等地的灾情治理如何?灾区亡故的百姓有无核算?还有去年的赋税可有明确数字?山东府船运暂停一事可曾解决?”
见他们似乎是在揣测自己的想法,朱由检就只好是点名了。
而自孔胤植及山东布政使上奏言说山东府因之后,朱由检就将这事儿交代了温体仁主管。
“启奏陛下,我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南方一带的灾情,已有缓解之势。南方诸省也已从水患中脱身,目前正由我南京户部尚书郑三俊带领地方群臣恢复民力了。”
“陛下,我朝去年的赋税虽说还在统计之中,但据臣估算,应是与前年相差无几。至多…至多可能会相较于前年少个三十万左右……”
“而山东船运暂停一事,臣在正月二十时,以户部之名责令山东清吏司郎中曾应遴速疏通运河了,而山西黄布政使等也在围剿白莲之乱了。曾想来应该是能赶在二月中旬前恢复海运。”
“至于亡故百姓,碍于时态紧急,加之人手不足,故此臣一时无力统计,还请陛下恕罪。”
温体仁是颇为蛋疼的开口,因为他手上的事情太多了,多到他都快掉头发了。
“恩,既然如此,那你户部可有对今年之事的筹谋?”
“回陛下,自当是有。臣以为,我朝当今第一大事,当属开源节流之事,故此臣主张大力拨款农桑之事,并将张阁所奏之“官绅一体纳粮”之策推行与全国,如此方可缓解财源枯竭之弊。”
“恩,张爱卿,你所奏之政,试行如何了?可有发现什么弊处?”
聊到了这里,朱由检便就把重点放到了张书缘那边。
“回禀陛下,新政大部还在筹备阶段,臣打算于开朝后将土地丈量一事推进至山西、陕西、山东及河南一域,一旦完成丈量便可与本年中旬,施行官绅一体纳粮了。”
“而位于天津卫试行的“商法”一政,照目前形势看来一切良好,但弊处却是于宝钞相关,眼下宝钞与银粮之比已有五倍之差,也就是说价值一两的东西,则需要五两的宝钞才能买下。”
被点到名字,张书缘便起身恭敬的回应,而他所说的弊处是眼下大明财政最大的弊病之一,也是被众人所熟知的一大问题。
“恩,那张爱卿及诸位,可有办法了却这弊病?”
一说起宝钞,朱由检也很头疼,但又不得不面对。
说实在的,对于这个问题,这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该怎么解决,无非是将宝钞给大量回收,从而稳定其价值。
但这话又说回来了,手里没那么多银子,你又收回了宝钞,这朝廷又从哪儿去找钱用?难不成退回到以物换物的时代?
“陛下为今之计,我朝只能是停止滥发宝钞,兴宝债券也不可多用。而至于我朝的开支巨大的问题,臣建议应大力延续都察院发起的百日监管之政,发现一个贪官就惩处一个贪官,将其赃银用作于国家之上!”
“除去革弊陈新之外,臣建议我朝应大力出使海外邦国与之开展贸易。”
张书缘是自信开口,对于这个问题他早就想好了说辞,并跟朱由检在元年时就达成了共识。
“恩,如此办法倒不错,诸位爱卿,你们看呢?”
“陛下,臣王永光赞同张阁所言。于我朝眼下形势之看,栓症一问若不解决,那这财事就必然无法整备。所以臣恳请陛下加大冗员裁撤范围!”
见张书缘提出了监管之政,王永光瞬间就把话题给拉到了自己的主张上。
“恩,两位阁部所言甚是,于我朝而言此问题的确甚重。”
随着此话一出,在场的所有人就点起了头来。
“恩,那既然如此,那朕便同意王爱卿所奏,将此政范围扩大,计裁撤全国官员总数为五万可好?”
“陛下圣明,如此一来便可为国帑省去百万两的支出了。”
王永光欣喜异常,赶忙起身口喝圣明。
“陛下圣明,但臣有一谏言还请陛下静听。为保此政事成,臣建议我朝责成刑部或都察院全程监控此事,以免发生烂支事件,亦也可杜绝某些不法之臣借机营私!”
就在王永光高兴的时候,温体仁便就站了出来。
“恩。温爱卿所言甚是。既然如此,那朕便着户部、刑部、都察院三司成立专项按察队,主核处置栓政之事,如发现贪赃枉法之辈可直接拿下!”
“另外,朕再赐王爱卿与李尚书尚方宝剑,专办裁撤确权一事,待事成之后,栓政按察队则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由检这一招也是被逼无奈,他实在是怕有人从这件事中牟利,同时也还有逼王永光与李长庚为朝廷节省的想法。
“臣定不负圣恩!”
一听这话,王永光就皱了皱眉,但也没说什么,当即就跪地领旨了。
朱由检是笑着点了点头,大手一挥就让他二人坐了回去。
说实在的,这大明权职交叉最为厉害的衙门,当属内阁和六部,其次才是那些总督、巡抚、巡按以及地方上的三司。
而由此可见,这王永光想要办成这事的难度究竟是有多大。而这件事就连张书缘都不敢现在去碰!
因为,一旦开搞,那首当其冲的便是内阁与六部的职权问题!
聊完了此事,众人也就慢慢放开了。
“陛下,据我朝去年时的兵情来看,臣以为我朝需练造新兵裁汰老残伤卒。”
随着众人打开了话茬儿,李邦华这个年轻的内阁大臣便站了出来。
“孟闇(李邦华的字),所言朕亦有心算,依你看来,我朝需裁汰多少兵卒?练造多少新军?”
由于话题触及到了兵政,朱由检也一改了从容,开始皱起了眉头。
“陛下,若依臣看来,需造新军十支,每支计两万人,以此来替换我朝的三大营军士。”
“恩,此事孙帅怎么看?”
孙承宗不同于其他六部堂官,因为他乃是当朝的光禄大夫、左柱国、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督理全国军务的大臣,所以他才有权利参加这内阁会议!
“启奏陛下,老臣赞同李阁部之言,不过,依老臣看来编造十支新军却是有些不够,若要老臣来说,我朝须得精兵备、宽兵员,将新军之数拉倒一百余支才够。若没有这等兵力,单推陈我三大营却是不足以改变现状。”
孙承宗所说的不错,抛出关外的建奴不言,就眼下的内部来说,便有不少的问题,这许多地方的卫所是常年糜烂亏空且兵源不足,一旦发生祸事根本就没法去管。
听着两位大臣的言语,朱由检是脸色低沉的敲着桌子。
“温爱卿,张爱卿,以你二部之财,可否支持此事?”
&
第258章 制定长期国策[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