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
听完了张书缘这一连串的言辞,李标等老臣便也是暗自的点头,认为他这谋划是十分完美,要论缺点的话便就是容易滋生贪腐。
在张书缘看来,就眼下这个情况而言,不管这计策有没有贪腐空间,都不会影响百官们和光同尘。
而且,若让他说心里话,此时的百官贪腐这问题反倒是事小了,事大的反而是如何让冗员甘心下野,从而减少朝廷的开支,让仅有的现金流尽可能多的配给灾民和军队。
当然了,贪腐这个问题也是很重要,所以在哄骗着这群人下野之后,他是一定要让朱由检成立特别巡抚组,去督察天下所有人的财产情况,正好也能暗合自己所推行的“官绅一体纳粮”之事。
“张阁虽说是有理,但有一问,还请张阁给予解答。”
就在他认为,众人要一直推行此法时,毕自严这个老财学家便放下了杯子。
“阁老请问。”
面对毕自严,张书缘一直是秉持着尊敬谦和的态度,毕竟在原历史中若没有他苦撑的话,那这大明的败亡速度只会是比记载中的快。
“张阁之言实乃落地践行之法,不过,我朝的百官身无巨财,这如何能从事商道?难不成要让他们变卖祖宅,或借款与他人?若是如此,那其中之阻力那就相当的大了。”
虽然毕自严这话,乍一听是没什么理,但在实际上,除去当朝的那些四品大员以外,其余的下等官僚是没多少钱的。而他们贪墨的钱财,大部分都是花在了如何巴结上差及自己一家的奢靡消费上了,留存的金银只有极小的一部分,可能最多有个千八百两就算很不错了。
的确,这正如《大宋提刑官》里的刁光斗一样,此时的大明官吏也是如此,因为他们不那么做,就会如浮萍一般漂泊,说不准哪天就被人给诬告下野,只有站队巴结孝敬,才能保得他们仕途平稳或步步高升。
“这个好说,我们可先暂缓其他部衙的非必要支出,将其挪用到裁撤冗员之上,每个官僚可按其品级或功绩给予银钱……”
张书缘是站着开口,言语中尽是盘算,可他刚说了一半,温体仁便坐不住了。
“张阁且慢,温某打断一二,若按你所言,那户部该如何支撑?就按我朝品级的最小官员计算,其年俸本就不低,在前年我皇更是下旨加俸,使其每人每个月可领取三十三两白银。”(改数据了,前面是加一百两,现在改成了在原基础上加一成。)
温体仁的意思是,这活儿他户部干不了,而且他也不相信李长庚没在裁撤冗员这事上收好处。
要知道,坐上了官的人,那个能轻易的下野?不说是用功绩来堵嘴,但最起码也要贿赂办差的人员,使其绕过自己去裁其他人!
而事实上,李长庚还真没收什么贿赂,主要是下面的人,在瞒着他和王永光虚报安置银收好处。
“恩,温大人说的是啊,此举成本太高,我朝廷也没有那么多钱财。”
一听温体仁这话,王永光及李邦华等人也开始点头了。
这与裁撤士兵不同,文官的裁撤是十分不好搞的,一是文官手中有权利,二是文官不像士兵那样好挑选且老实,所以一个不好就会出现反抗的情况了。
“诶,诸位莫急先听我说完啊。”
“方才我说是可凭借其品级或功绩来给予遣散安置没错,可本阁却没说是对所有人都如此啊,而且这有些人在衙门里待惯了那可是无心下野的,所以以我之见,这就要结合到京察一事来开展了。”
张书缘是循循善诱的提醒众人,你们可不是什么小白兔,想要省钱那就去搞人。
果然一提起京察,所有人的眼色都变了,也不知是在寻思什么。
说实在的,张书缘起初是想借此搞一家银行出来的,但碍于自己没有数千万的本金,朝中的钱财也不多,所以他就只能是退而求其次,让他们发扬自己搞党争的长处了。
“那张阁,对于百官的安置费,您可有意见?”
见张书缘直接说出了办法,李长庚就满意的点了点头,但也没顺着话去讨论京察一事,因为此事乃皇帝专断,没有旨意去公然谈论,那是会被判僭越罪的!
其实,他早就是想去查所有人了,但碍于他一直无法彻底掌控吏部,所以就只能是用钱财来抚慰人心了。
“诶,李大人,这算账大事乃非我所擅长,这还是让阁老及诸位来说说意见吧。”
聊到了这个地步,张书缘也觉的差不多了,于是便就把最后立功的机会交给了毕自严等人。
随着他这一句玩笑话,在场的众人便就满意的笑了起来,尤其是毕自严,在他的眼里,此时的张书缘突然就有了股李善长的味,知道不能把功劳给全揽到自己怀里。
“张阁啊你这话说的,行吧,既然如此,那我等就承张阁的美意,在此之上谈些见解上给李大人吧。”
毕自严是摇头一笑,而众人则也是笑着点了点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经过内阁与六部的一个时辰讨论,最终给出了一份针对不同品级功绩且愿意下海经商的安置费如下。
当朝四到六品者可给予两千之五千两的安置费,七到九品的则是给予一千千到三千两。
这之所以能拿出这种规制,主要是户部拿不出太多的银两了,且还不能寒了那些愿意体谅朝廷的臣子之心。
而对于那些不愿意下野的人,众人则是商定出了更为严苛的审查条例,基本上涵盖了个人私德、家庭子女教育、家中产业,族人训导,以及为官政绩等所有因素。
当然了,明面上的制定是这样,但到了实际层面会如何,这就犹未可知了,毕竟在明末这个时代,是人人都会高举道德牌匾的。
在此事讨论完毕之后,毕自严就打算带着王永光与李长庚,亲自去面见朱由检与陈明了,而其他人也起身准备离开了。
就在此时,张书缘却是喊住了众人。
“诸位且慢,此事乃关乎我朝未来之盛衰走向,故此,张某建议将此议登载入报如何?”
“恩…张阁,如此大事须得经陛下同意才可,如若不然引起震荡,你我将难辞其咎啊。”
听到这话,毕自严想了下便丢下了这句话。
“是啊,张阁之意我等明白,但此事还是交于陛下定夺较好。”
虽说是知道皇帝授意他在搞舆论,但这件事可是关乎所有官员的仕途,而未经皇帝点头就放出去,一旦闹出乱子,那后果绝不是内阁可以承担的,所以众人便也就没答应他了……
时间缓缓前行,不知不觉便到了大年三十这天。
自从谈论完了裁撤冗员之事后,张书缘也没能按预想中的那样能回到天津。
而他之所以没走,一是朱由检要提早开御前会议,二是他得要准备自己在三月份的大婚事宜了。
坐在自家府内,上位坐着干娘朱灿绮,右边首位则是坐着毕自严这个老财学家以及他的夫人。
“老夫人恭喜啊,您可真是为我朝生了个虎子。张阁也是年少有为,不服天选之名。前天那一案,陛下在看后是欢喜不已,直就猜出了是你提出的政见,当即就同意了此事。”
没错,作为张书缘的战友,朱由检在看过之后当即就猜出了是他在背后出言。
而毕自严之所以会出现在张府,自然是由于今年毕家少爷没在,所以张书缘便就将他与夫人请到了自己府中过年,这也算是偿还了些自己的愧疚,毕竟是他让人儿子大过年的不能回家。
“呵呵,阁老说笑了,老妇也不懂政事,全赖老天有眼。既然阁老来了我府,就还请阁老勿要客气。”
“
第254章 帮李长庚出主意[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