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七十四)[2/2页]

天眼鉴宝:我的传奇鉴宝人生 墨韵忠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小林顺着他的手指看去,果然发现地图上的山脉轮廓和藏宝图上的曲线惊人地相似:“那窑的位置呢?三角符号在两条水脉中间,难道是在两河交汇处?”
     “不止交汇处。”陈轩指着地图上的“落马桥”标记,“这里是宋代窑址密集区,去年还出土过官窑残片。玄山氏既然藏瓷器,肯定会选有历史的老窑址附近——既有天然屏障,又符合他‘藏于古址的习惯。”
     李警官看着两人分析得头头是道,忍不住道:“需要我们派警力陪同吗?黄启生很可能携带凶器,而且他对当地地形熟悉,你们贸然过去太危险。”
     “不用,我们先以游客身份去探查,免得打草惊蛇。”陈轩将地图折好,“黄启生要找全图才能确定具体位置,我们还有时间。等找到确切地点,再联系当地警方配合。”
     小林把证物袋小心收好:“师父,那我们现在就出发?”
     “嗯,越早越好。”陈轩抬头望向远处的公路,晨光已经铺满路面,像一条金色的带子,“对了,把玄鉴镜带上,说不定到了地方,它能帮我们找到线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景德镇的老城区还保留着明清时的街巷格局,青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油亮,两侧的砖木结构老房挂着“祖传制瓷”“古法柴烧”的木牌,空气里弥漫着松柴燃烧后的清香和陶土的腥气。
     陈轩和小林背着双肩包,装作游客在巷子里闲逛。刚走到珠山中路,就看到一群人围着一个摆地摊的老者,老者面前摆着十几个青花瓷碗,碗底印着“大清乾隆年制”的款识,喊价却只要几百块。
     “假的。”小林小声道,他跟着陈轩学了半年,这点眼力还是有的,“釉色发僵,画工也糙,龙纹的爪子画得像鸡爪。”
     陈轩没说话,只是用眼角余光扫过那些碗。忽然,他注意到老者身后的墙根下,堆着几块残破的匣钵,钵体上有明显的烟熏痕迹,边缘还沾着些许青灰色的釉料。
     “老先生,这匣钵卖吗?”陈轩蹲下身,指着匣钵问道。匣钵是烧瓷时用的容器,能看出窑口和时代特征,比地摊上的假瓷器更有价值。
     老者瞥了他一眼,嘟囔道:“几块破瓦罐,有啥好买的?要就拿去吧,给十块钱就行。”
     陈轩付了钱,拿起一块巴掌大的匣钵残片,借着阳光细看。残片内侧有细密的冰裂纹,釉料残留呈淡青色,带着玉质感——这是宋代官窑的典型特征。
     “这是从哪捡的?”他不动声色地问。
     老者往南边努了努嘴:“落马桥那边挖地基时翻出来的,多着呢,谁耐烦捡这玩意儿。”
     正说着,巷口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几个穿黑色T恤的壮汉正围着一个挑着担子的老人,似乎在抢他筐里的东西。陈轩走近一看,老人的筐里装着十几个刚出窑的瓷杯,杯身还带着温度,杯底印着模糊的“官”字。
     “黄哥说了,这窑口的东西都得归我们!”领头的壮汉抢过一个瓷杯,狠狠摔在地上,“老东西,听不懂人话是吧?”
     老人急得直跺脚:“这是我祖传的小窑烧的,凭啥给你们?”
     陈轩心里一动——黄哥?难道和黄启生有关?
     他刚想上前,就被小林拉住了:“师父,别冲动,他们人多。”
     就在这时,一个戴宽檐帽的男人从巷尾走了出来,嘴角的黑痣在阴影里若隐隐若现。他挥了挥手,壮汉们立刻停了手,毕恭毕敬地退到一旁。
     “张老,对不住了。”男人的声音带着笑意,却透着一股寒意,“我就是想看看,您这窑能不能烧出‘雨过天青的颜色。毕竟……落马桥这块地,以前可是官窑的地盘啊。”
     张老气得浑身发抖:“黄启生!你少打歪主意!我祖祖辈辈守着这窑,绝不会让你用它来造假!”
     黄启生!陈轩和小林对视一眼,果然是他!
     黄启生没再理张老,目光落在陈轩手里的匣钵残片上,眼睛一亮:“这位朋友也对老窑感兴趣?我是做古玩生意的,说不定能互通有无。”
     陈轩将残片揣进兜里,淡淡道:“只是随便看看。”
     “哦?”黄启生走近几步,帽檐下的目光像刀子一样扫过陈轩,“我看朋友面生得很,是第一次来景德镇?”
     “路过,顺便逛逛。”陈轩不动声色地后退半步,手悄悄摸向背包里的玄鉴镜。他能感觉到,黄启生的目光一直在他身上打转,显然没安好心。
     黄启生笑了笑,突然话锋一转:“听说落马桥那边最近出了好东西,有人捡到带‘玄字款的瓷片,朋友不去碰碰运气?”
     陈轩心里咯噔一下——他怎么知道“玄”字款?难道他已经找到另一半藏宝图了?
     “没兴趣。”陈轩拉着小林转身就走,“我们还有事,先走了。”
     走出很远,小林才喘着气问:“师父,他是不是认出我们了?”
     “不好说,但他肯定在找和玄山氏有关的东西。”陈轩回头望了一眼,黄启生还站在巷口,正低头和壮汉们说着什么,“他提到‘玄字款,说明另一半藏宝图上有线索,而且很可能就在落马桥附近。”
     两人加快脚步往落马桥方向走,越靠近那里,路边的窑址残片就越多,有的墙根下甚至堆着半人高的碎瓷片,青的、白的、黑的,像一片破碎的彩虹。
     走到一处被围挡圈起来的工地外,陈轩停下了脚步。围挡上贴着“考古勘探区域,禁止入内”的告示,里面隐约能看到几个探方,几个穿着白大褂的人正在清理泥土。
     “这里就是落马桥窑址?”小林指着围挡里的探方问。
     “嗯,去年开始抢救性发掘的。”陈轩盯着探方旁边的一处土坡,坡上有明显的新挖痕迹,“你看那土坡,土色比周围深,是被翻动过的。”
     他从包里取出望远镜,镜头扫过土坡——坡上散落着几块匣钵残片,和他刚才买的那块一模一样,残片旁还有一个被踩扁的矿泉水瓶,瓶身上的标签还很新。
     “有人刚在这里挖过。”陈轩放下望远镜,“黄启生的人?”
     “很有可能。”小林忽然指着土坡上方,“师父你看,那是什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土坡顶端的灌木丛里,露出一角棕色的布,像是被风吹挂在树枝上的。陈轩绕到围挡后方,找到一处缺口钻了进去,快步爬上土坡。
     布片是从一件外套上撕下来的,上面沾着青灰色的泥土和几根松针。更重要的是,布片内侧缝着一个小小的布袋,里面装着半张牛皮纸——和之前找到的那半张一模一样!
     “另一半藏宝图!”小林惊喜地低呼。
     陈轩将两张纸拼在一起,严丝合缝。完整的图纸上,三山两水的轮廓更加清晰,窑炉符号旁边多了一行小字:“丙夜望北斗,窑门对星开”。
     “丙夜是三更天,北斗星的方位……”陈轩抬头望向天空,虽然现在是白天,但他能想象出夜晚星图的样子,“玄山氏是说,要在三更天,对着北斗星的方向才能找到窑门?”
     他拿出玄鉴镜,对着图纸照去。镜面突然泛起青光,图纸上的朱砂线条在镜中变成了金色,沿着线条流动,最终汇聚在土坡下方的一处凹陷处,形成一个明亮的光点。
     “在那里!”陈轩指着光点的位置,那里是一片茂密的草丛,看起来和周围没什么不同。
     两人顺着土坡滑下去,扒开草丛——底下露出一块青石板,石板上刻着和邙山石门相似的饕餮纹,只是纹路更纤细,像是用刻刀一点点剔出来的。
     石板边缘有一个小小的凹槽,形状和玄鉴镜的镜面完全吻合。陈轩深吸一口气,将玄鉴镜嵌进凹槽里。
     “咔哒”一声轻响,镜面与石板严丝合缝。紧接着,石板开始微微震动,表面的饕餮纹泛起青光,像活过来一样顺着纹路游走。
     “这是……要开了?”小林紧张地攥紧拳头。
     青光越来越亮,石板缓缓向一侧滑动,露出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洞口,一股混合着松柴和泥土的气息从洞里飘出来,带着千年岁月的沉静。
     陈轩打开手电筒,光柱照向洞内——一条狭窄的石阶向下延伸,尽头隐约能看到一个宽阔的空间,墙壁上似乎还挂着什么东西。
     “师父,我们进去吗?”小林的声音有些发颤,既兴奋又紧张。
     陈轩回头望了一眼围挡外的街巷,隐约能看到几个黑影在徘徊。他知道,黄启生的人肯定就在附近。
     “进去。”他握紧手电筒,率先踏上石阶,“但动作要快,我们不知道黄启生什么时候会来。”
     石阶上积着厚厚的灰尘,显然很久没人走过。手电光扫过墙壁,陈轩忽然停住了脚步——墙上不是挂着东西,而是刻着字,是玄山氏那熟悉的笔迹:
     “瓷有魂,窑有灵,藏于斯,待鉴真。”
     字迹下方,是一幅完整的窑炉剖面图,炉膛的位置用朱砂标了出来,旁边写着一行小字:“柴烧九百六十度,方得雨过天青。”
     “这是……玄山氏的窑?”小林瞪大了眼睛,“他竟然自己建了座窑?”
     陈轩没说话,只是加快了脚步。他有种预感,这窑里藏着的,可能比邙山的青铜窖藏更令人震撼的秘密。
     石阶的尽头是一间石室,比邙山的石室小了一半,却更加整洁。石室中央砌着一座半人高的窑炉,炉口还残留着黑色的烟灰,仿佛昨天还在烧火。
     窑炉周围摆着十几个木架,上面整齐地码放着瓷器——有汝窑的天青釉盘,官窑的月白釉瓶,哥窑的金丝铁线碗……每一件都带着温润的光泽,在手电光下泛着玉石般的质感。
     最显眼的是窑炉旁的一个木箱,打开箱盖,里面铺着暗红色的绒布,放着一本线装书,封面上写着四个大字:《玄山窑记》。
     陈轩拿起书,刚翻开第一页,就听到洞口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伴随着黄启生的笑声:“陈先生,别来无恙啊?多谢你帮我找到这里。”
     他抬头望去,黄启生带着几个壮汉站在石阶顶端,手里拿着一根撬棍,嘴角的黑痣在阴影里显得格外狰狞。
     “你跟踪我们?”陈轩将《玄山窑记》塞进怀里,握紧了玄鉴镜。
     “不然呢?”黄启生一步步走下来,“从你在洛阳端了我的仓库,我就知道你会来找藏宝图。不过没关系,现在东西都在我手里了。”
     他指着木架上的瓷器,眼睛里闪着贪婪的光:“这些宋代名窑,随便一件就能让我后半辈子衣食无忧,你说是不是?”
     陈轩冷冷道:“这些都是国家文物,你带不走的。”
     “带不走?”黄启生笑了,“这里只有我们几个人,杀了你,谁会知道?”
     他挥了挥手,壮汉们立刻围了上来,手里的钢管在地上拖出刺耳的声响。
     小林挡在陈轩身前,虽然吓得发抖,却咬着牙说:“你们别过来!警察马上就到!”
     黄启生像是听到了什么笑话:“警察?等他们找到这里,我早就带着宝贝走了。”
     就在这时,陈轩突然举起玄鉴镜,镜面对着窑炉的方向。不知何时,石室顶部的缝隙里透进一缕阳光,正好照在镜面上,反射出一道耀眼的光柱,落在窑炉的烟囱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咔嚓”一声,烟囱侧面的一块砖突然弹开,露出一个暗格,里面放着一个小小的青铜铃铛。光柱照在铃铛上,铃铛突然发出清脆的响声,声音在石室里回荡,带着奇异的穿透力。
     黄启生的人都愣住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陈轩却注意到,铃铛响过之后,木架上的瓷器开始泛起淡淡的青光,和玄鉴镜的光芒交相辉映。
     “这是……”他忽然想起《玄山窑记》扉页上的话,“以镜引光,以铃唤魂——玄山氏设了机关!”
     青光越来越亮,黄启生的脸在光线下变得扭曲:“不管什么机关,先把东西抢过来!”
     他亲自冲上来,伸手去抓陈轩怀里的书。陈轩侧身躲开,玄鉴镜的光柱正好扫过他的脸,黄启生突然惨叫一声,捂着脸后退——镜光映出他口袋里露出的半瓶化学做旧剂,瓶子在光线下泛着黑气。
     “我的眼睛!”黄启生痛苦地哀嚎着,他的脸接触过做旧剂,被玄鉴镜的光一照,立刻起了红疹。
     壮汉们见状,犹豫着不敢上前。就在这时,洞口传来警笛声,由远及近,越来越清晰。
     “警察!”小林惊喜地喊道。
     黄启生脸色惨白,知道大势已去,却还是不甘心地抓起一个汝窑盘,想往怀里塞。陈轩眼疾手快,一把夺过瓷盘,厉声道:“这些文物,一件都不能少!”
     黄启生还想反抗,却被冲进来的警察按住,戴上了手铐。他看着那些被小心翼翼搬上警车的瓷器,突然瘫坐在地上,嘴里喃喃道:“怎么会……我明明算好了一切……”
     陈轩走到他面前,举起玄鉴镜:“你仿制得了器型,仿不了神韵;
    喜欢。
  

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七十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