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二)[2/2页]

天眼鉴宝:我的传奇鉴宝人生 墨韵忠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幕。
     第1028章:青铜镜的异常
     夜色像墨汁般浸透了邙山深处,石室里的手电光在岩壁上投下晃动的光斑。陈轩将玄鉴镜小心放回石托时,镜面忽然闪过一丝极淡的青光,如同呼吸般转瞬即逝。小林正蹲在石台前记录青铜器的编号,见状猛地抬头:“师父,镜子刚才亮了!”
     陈轩按住他欲起身的肩膀,示意保持安静。他再次激活天眼,视野中的玄鉴镜泛起层层叠叠的能量涟漪,原本散逸的微光正顺着镜背的蟠螭纹缓缓聚集,在桥形钮周围形成一个淡淡的光晕。这种能量波动比刚才更强,隐约带着某种规律的节奏,像极了人的心跳。
     “别碰它。”陈轩低声提醒,指尖悬在距镜面三厘米处,能清晰感受到一股吸力——不是物理上的拉扯,而是能量层面的共鸣。他体内的天眼能量仿佛受到牵引,顺着手臂经脉微微涌动,与镜中的能量场形成了奇妙的共振。
     小林举着手电凑近观察,发现镜面边缘的云雷纹正在光影中若隐若现地“流动”。他揉了揉眼睛,怀疑是光线造成的错觉:“师父,这纹路好像在动?”
     “不是错觉。”陈轩的视线紧锁镜面,“这面铜镜的铸造工艺里掺了特殊材质,能随着能量波动改变反光角度。”他忽然想起玄山氏笔记里的记载:“以陨铁为骨,青金为釉,可纳星气,能辨伪真。”难道玄鉴镜真的掺入了陨铁?
     他从背包里取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聚焦在镜背的蟠螭纹上。在强光照射下,纹路间隙的星点清晰可见,这些比米粒还小的圆点排列得极有规律,细看竟与北斗七星的布局隐隐对应。更奇特的是,每个星点中心都有针尖大的凹痕,里面残留着一丝银白色的光泽,与周围的铜绿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星点是刻意凿刻的,里面还嵌了东西。”陈轩用镊子轻轻触碰星点,凹痕里的银白色物质坚硬而光滑,不像是天然铜锈。他忽然想起商周时期的“错金银”工艺,但这银白色物质的光泽比银更内敛,倒像是某种未被氧化的金属。
     就在这时,石室入口处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像是石块滚落的声音。陈轩立刻示意小林熄灭手电,两人迅速躲到最近的石台后,屏住呼吸警惕地望向入口。
     黑暗中,只有青铜器表面偶尔反射的微弱天光,以及两人清晰可闻的心跳声。过了约莫三分钟,入口处再没动静,陈轩才缓缓探身,用天眼扫描通道——外面空无一人,只有风吹过岩壁的回声。
     “可能是山鼠或者落石。”小林松了口气,重新打开手电,光束却不小心扫过玄鉴镜的镜面。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原本暗绿色的镜面突然亮起,如同被注入了月光,竟清晰地映出了石室顶部的景象!更令人震惊的是,镜中映出的不仅是岩石穹顶,还有一幅布满光点的星图,无数星辰在镜中缓缓流转,与真实的夜空截然不同。
     “这……这是怎么回事?”小林惊得捂住嘴,生怕声音惊扰了这诡异的景象。
     陈轩凝视着镜中星图,心脏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他认出星图边缘标注的几个古老星官名称——“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正是《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的三垣二十八宿体系。但镜中的星象排列却与现代星图有明显差异,更接近商周时期的星象分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玄鉴镜能映出古星图?”陈轩喃喃自语,忽然想起石壁上“星影迷踪”的刻字,“难道这星图藏着什么秘密?”他试着移动手电角度,镜中的星图也随之转动,当光线直射镜面中心时,星图忽然定格,几颗最亮的星辰连成一线,在镜缘投射出淡淡的光斑,恰好落在石室地面的一块石板上。
     陈轩立刻走到那块石板前,用手抚摸表面。石板与周围的地面严丝合缝,但边缘有细微的凹槽,显然是活动的。他示意小林帮忙,两人合力将石板抬起,下面露出一个深约半米的暗格,里面放着一卷用油布包裹的竹简。
     “是玄山氏的笔记!”小林兴奋地解开油布,竹简保存完好,上面用朱砂写着古朴的隶书,开头赫然写着“玄鉴秘录”四字。
     陈轩拿起竹简仔细翻看,里面记载的正是玄山氏收藏青铜器的经过。原来这些青铜器大多是清末民初从各地古墓或散佚民间收集而来,当时时局动荡,玄山氏担心国宝流失海外,才耗费十年时间找到这处天然石室,将藏品妥善封存。而那面玄鉴镜,是他年轻时在一座战国古墓中发现的,镜中星图能随时间变化,指向其他藏宝地。
     “你看这里。”陈轩指着竹简中间的段落,“玄山氏说,玄鉴镜需以‘天眼之力激活,镜中星图会显示下一处藏宝的方位,但必须在星象对应的时辰观察才能准确破译。”他抬头看向镜中星图,发现几颗亮星的位置正在缓慢移动,“现在是亥时,对应的星官是‘紫微垣,镜中这颗最亮的星应该就是北极星,它指向的方位……”
     陈轩顺着镜中北极星的光线延伸方向望去,发现光束落在石室西侧的岩壁上。他走过去用手敲击岩壁,果然听到一处声音与其他地方不同——那里是空的!
     “这里还有暗室?”小林激动地拿出工兵铲,却被陈轩拦住,“别急,玄山氏的笔记里说‘石室有三,藏器为一,藏图为二,藏秘为三,这处暗室应该是‘藏图之所,但开启需要特定方法。”他继续翻看竹简,果然找到一段记载:“星随斗转,纹应时变,触三目,启秘门。”
     “三目?难道和玉牌上的‘三目识真有关?”小林立刻想起之前的线索。
     陈轩点头,走到暗室对应的岩壁前,用天眼观察表面的纹路。在天眼视野中,岩壁上隐藏着三个细微的圆点,呈三角形排列,正是玄山氏标志性的“三目”符号。他按照“龙生九子”的顺序,依次用指尖按压三个圆点——先按上方的圆点,再按左下,最后按右下。
     指尖按下第三个圆点时,岩壁传来一阵轻微的震动,伴随着“咔嚓”的机关声,一块半米见方的石板缓缓向内缩进,露出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狭小通道。通道内漆黑一片,散发着更浓郁的尘土气息。
     “我进去看看。”陈轩打开强光手电,率先钻入通道。通道仅长三米,尽头是一间更小的石室,里面没有青铜器,只有一张石桌,桌上放着一个青铜匣。
     青铜匣上雕刻着与玄鉴镜相同的蟠螭纹,匣锁是一个精巧的机关锁,形状如同一只展翅的飞鸟。陈轩用天眼观察锁芯结构,发现需要按动鸟首、鸟翼、鸟尾三个部位。他轻轻拨动鸟翼,再旋转鸟首,最后按压鸟尾,只听“咔哒”一声,锁开了。
     匣内铺着暗红色的绒布,放着一卷羊皮地图和一枚青铜令牌。地图上用朱砂标注着数个地点,每个地点旁都画着不同的器物图案:有瓷器、有字画、还有玉器,显然是玄山氏其他藏品的分布地。而青铜令牌上刻着“玄山传人”四字,背面是与玉牌相同的“玄”字印记。
     “这令牌应该是开启其他藏宝地的信物。”陈轩将地图和令牌小心收好,“看来玄山氏是在寻找能继承他传承的人,而玉牌、青铜窖藏、玄鉴镜,都是筛选传人的考验。”他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天眼能力或许并非偶然,而是与玄山氏的传承有着更深的联系。
     回到主石室,小林正守在玄鉴镜旁,神情激动地说:“师父,镜子又变了!星图里多了好多符号!”
     陈轩走过去,发现镜中的星图果然新增了许多文字符号,仔细辨认竟是“豫西”“江南”“京城”等地名,每个地名旁都对应着一种器物:豫西是青铜,江南是瓷器,京城是字画。
     “这是玄山氏的藏宝脉络图!”陈轩恍然大悟,“他把全国的藏宝地点按地域和器物种类分类,用星图标记在玄鉴镜中,只有激活天眼的传人才能看到。”他用手机拍下镜中的星图和符号,“这些信息太重要了,不仅能找到更多国宝,还能阻止文物贩子的觊觎。”
     就在这时,玄鉴镜忽然剧烈地闪烁起来,镜中的星图开始扭曲变形,原本清晰的地名符号逐渐模糊。陈轩立刻翻看竹简,发现最后一段记载:“玄鉴之力有限,每激活一次星图,需以真品滋养,否则灵气渐散。”
     “滋养?难道要用青铜器的灵气补充?”小林立刻指向旁边的青铜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轩将玄鉴镜小心地捧起,放在青铜鼎旁,让镜面紧贴鼎身。奇妙的是,青铜鼎表面的雷纹竟泛起淡淡的金光,顺着镜面缓缓流入玄鉴镜中。镜中的星图不再扭曲,逐渐恢复了稳定,甚至比之前更加清晰。
     “原来如此,玄山氏用青铜器的‘器灵为玄鉴镜提供能量。”陈轩松了口气,“这些青铜器不仅是藏品,还是维持玄鉴镜运转的‘能量源。”他将玄鉴镜放回石托,发现镜面的暗绿色变得更加温润,能量波动也更加稳定。
     此时天色已近黎明,石室入口处透进微弱的天光。陈轩看了看时间,决定先记录好石室的情况,等天亮后联系当地文物部门。他和小林分工合作,小林负责给每件青铜器拍照编号,陈轩则整理玄山氏的笔记和地图,将重要信息录入手机。
     当拍到那件鸮尊时,小林忽然发现鼎腹内侧刻着一行小字:“民国十三年,于殷墟所得,器有缺,补之。”他连忙叫来陈轩:“师父,这件鸮尊是修补过的?”
     陈轩用天眼仔细检查鸮尊,果然在腹部内侧发现了细微的修补痕迹,修补处的金属密度与其他部位略有不同。“玄山氏在笔记里提到过,这件鸮尊出土时腹部有裂,是他用古法修补的。”他指着笔记中的记载,“你看,他还记录了修补用的材料——是用其他商周青铜器的残片熔铸后填补的,所以才能做到几乎天衣无缝。”
     小林惊叹不已:“玄山氏的手艺也太厉害了,要是不用天眼,根本看不出修补过。”
     陈轩点点头,心中对这位前辈的敬意更深了:“真正的鉴宝不仅是辨真伪,更是守护和传承。玄山氏不仅收藏国宝,还修复受损的文物,这种精神才是最值得传承的。”他将鸮尊的修补细节记录下来,“这些修复工艺对现代文物保护也有重要价值,一定要完整地保留下来。”
     整理完所有信息时,朝阳已经升起,金色的阳光透过通道照进石室,给青铜器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三十余件商周青铜器在晨光中静静矗立,器身的纹饰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雷纹如水波流动,饕餮纹似猛兽睁眼。
     陈轩站在石室中央,看着满室的国宝和手中的玄鉴镜,忽然明白了师父临终前的嘱托:“古玩之道,在于守真,更在于守心。”玄山氏花费毕生精力守护国宝,师父传承天眼能力让他辨伪存真,而他的使命,就是将这份传承延续下去。
     “小林,我们该走了。”陈轩将玄鉴镜小心地收入特制的锦盒,“这些国宝需要专业的保护,而玄鉴镜的秘密,我们还要继续解开。”他最后看了一眼青铜窖藏,晨光中的青铜器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在无声地告别。
     走出石室,清晨的山风吹来,带着草木的清香。陈轩回望邙山深处,那里不仅藏着商周青铜器的奇观,更藏着千年传承的守护之心。他握紧手中的锦盒,玄鉴镜的能量透过锦盒传来,与他体内的天眼能量共鸣,仿佛在指引着下一段旅程的方向。
     “下一站,该去江南了。”陈轩看着手机里拍下的星图,江南对应的器物是瓷器,而玄山氏的笔记里提到过“瓷都秘藏”,那里一定有更重要的发现。他和小林相视一笑,带着青铜窖藏的秘密和玄鉴镜的指引,踏上了新的征程。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也照亮了这条守护传承的道路。
    喜欢。
  

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