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9章 解剖(四)[2/2页]

刑侦档案:破案先锋 快乐的小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庭审进入中段时,辩护方安排专业医学伦理学者出庭。
     医学伦理学者清了清嗓子,自信满满地提出:“他们在入室前签署了‘人体组织研究告知书,而且参与者自愿加入项目。”此话一出,韩家与社会愤怒再次被点燃。原本庄严肃穆的法庭,瞬间涌起一阵嘈杂的议论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程望在旁观察着辩护方,神色微微一沉。他迅速联系团队成员,紧急查阅资料。办公室里,文件被一份份快速翻阅,纸张翻动的声音在寂静的空间里格外响亮。终于,程望在大量文件中翻找出那份签名协议。他仔细查看,发现协议存在多处报错、文字模糊不清,使用的竟然是非正规医院章。更关键的一点是,签字时间为4月3日下午6点,但现场切割发生在同晚11点,时间线明显不符,这无疑构成了虚假内容与流程造假。
     程望拿着这份证据,镇定地走到法官面前,将证据呈上:“法官大人,这是我们发现的问题。”
     法官严肃地接过证据,仔细查看后,重重地敲槌:“资料提交,予以采纳。”
     下午法庭休庭后,程望与检察官、法医迅速进入联合会议室。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程望表情严肃,率先开口:“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可以控以身体非法剥离罪案、过失杀人罪、伦理制度缺失三项主要指控。此外,强行取样、篡改协议内容、伪造身份等二级罪名也成立。”
     邓露紧接着补充:“我们已经根据现场监控和实验室日志核查,确认这是多次有组织行为,不存在所谓的‘失误,这是研究过程中被制度放纵的结果。”
     会议结束,程望深吸一口气。他知道,接下来的流程是漫长而艰难的,但最恶劣的行动已被拉入阳光,正义的审判已经开启。
     庭审过后,案件的影响力不断扩散。调查团队在关注案件相关信息时,留意到校园论坛上出现了一些关于韩璐事件的讨论。其中一篇署名为“遗愿”的韩璐文字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经过深入分析,发现这段文字与案件中的科研伦理问题紧密相关,它深刻地反映了韩璐对科研的理解以及对正确伦理程序的期待。于是,调查团队将校园论坛列为辅证资料,并邀请部分学生代表在公众旁听席出席,并发言支持更好的科研伦理监督。
     程望听着代表的言辞:“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不再成为实验室的试剂,更不是标本。”
     他没有笑,也没有为自己感到荣耀——他只是如实履职,为那条法律与伦理边界护航。
     庭审进行近一月,最终在判决前夜,程望收到一封韩家发来的信。
     程望缓缓打开信件,信中写道:“若法律无法还身体,我们也要为她守灵,让她的名字被记住。”落款是“韩璐父亲”。
     程望抬头,看着深夜的走廊。灯光昏黄,寂静无声。他知道,这一行字比所有证据更凝重,承载着一个家庭无尽的悲痛与执着。
     第二个月,法院判决书发布:
      刘某因过失致人死亡、人体现剥离罪、伦理程序重大缺失等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
      其他参与者承担十八个月至八年监禁不等;
      东江大学被责令暂停该实验室运行,重整伦理审批流程,建立独立学生保护机制;
      对韩璐家属进行公开赔偿,并设立纪念基金以“资金形式让生命继续活下去”。
     判决在社会和科研圈引发了高压探讨,一度成为伦理反思标志性事件。
     案后半夜,程望独自回到断肢林地。
     他缓缓下车,林间道路一片寂静,唯有风吹过草丛,发出沙沙的声响。他手持手电筒,光线在散落枝叶的位置缓缓移动,那里曾经是散落断肢的地方。
     他蹲下身子,轻轻拾起一片叶片。上面沾着微量含汞孢子残留——当年勘证的重要线索,也曾被检测为伪装。这片叶,是他亲手放回的实验遗留,也代表着他把人性拾起一点。
     他掬起一捧土壤,缓缓抛向风中。土地将它接纳,仿佛也带走了污秽与悲伤。
     他看向远方天边,晨光正从林梢缓缓透过,带来一丝希望的曙光。
     “请你回家吧,韩璐。”他在心里轻轻说。
     走出林地,他回望了一眼,这座森林仿佛回应他一句:
     “我们永远记得你的名字。”
    喜欢。
  

第59章 解剖(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