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8章 父皇,你听见灯响了吗?[1/2页]

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 喜欢秦岭虎的萧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太极殿内,死寂无声。
     百官垂首,连呼吸都带着小心翼翼的颤抖。
     龙椅上的李世民面色铁青,指节因紧握而泛白,那双曾阅尽沙场、洞悉人心的眼眸,此刻正化作两道冰冷的利剑,死死钉在殿中跪着的太子李承乾身上。
     “纵属行毒,勾结外臣,图谋终南,借疫起兵,夺宫称制。”杜楚客的声音尖利而亢奋,每一个字都像淬了毒的针,扎向东宫的根基。
     他高举着一卷泛黄的丝帛,上面朱砂印记鲜红刺眼,正是那份伪造的“东宫密令”。
     “人证物证俱在,请陛下圣裁!”
     满朝文武的目光在皇帝、太子和杜楚客之间游移,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山雨欲来的腥味。
     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简单的弹劾,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豪赌。
     李世民的目光从那份密令上移开,重新落在李承乾身上,声音里不带一丝温度:“太子,你有何话说?”
     李承乾自始至终没有看杜楚客一眼,他只是平静地跪着,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听到父皇的问话,他才缓缓抬起头,苍白的脸上没有辩解,没有愤怒,只有一种令人心悸的沉静。
     他不辩一字,只是朝着另一侧的队列沉声道:“魏征大人,请出列。”
     须发花白的魏征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出,神情肃穆。
     他不是一个人,身后跟随着两名内侍,一人捧着一个乌木托盘。
     “儿臣不敢欺君父。”李承乾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大殿的每一个角落,“儿臣只想请父皇看三样东西。”
     随着他的话音,内侍将托盘呈上。
     第一件,是一捧灰黑色的粉末,看上去平平无奇。
     “此乃东市‘仁心堂药铺被焚后的账簿灰烬,儿臣请孙思邈道长以硝矾之法,复原其上字迹。”李承乾顿了顿,目光如炬,直视龙椅,“账上所记,并非药材,而是百斤以上的寒水石,其流向,直指长安城外三十里,长孙家的别业。”
     李世民的眼神微微一凝。
     内侍撤下账灰,呈上第二件物证:一幅极其详尽的舆图。
     “此乃终南山地形图。图中所标红点,非是寻常山道,而是早已废弃的铜矿矿道。这些矿道四通八达,一端连接着官道驿站,另一端,则通往一处不为人知的山谷。”
     最后一件物证被呈上,是一叠厚厚的羊皮卷宗。
     “此乃鸿胪寺西域驼队三年来的入关记录。其中有三十七支商队,申报货物为香料珠宝,但其负重远超常理。儿臣派人核查,这些商队出关时轻车简从,入关后却直奔终南山左近,而后……人货皆不知所踪。”
     三件物证,看似毫无关联,却在大殿之上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巨网。
     李承乾抬起头,目光扫过满朝文武,最终落在李世民的脸上,一字一顿地问道:“儿臣不敢欺君父——但请陛下问一问,这三州百姓,是死于寒水石,还是死于人心?”
     话音未落,魏征上前一步,声如洪钟:“臣,弹劾光禄大夫、驸马都尉长孙冲!其一,私运军国之资寒水石,制成‘灰霜散剧毒,投放于东市水井,意图制造大疫,嫁祸东宫!其二,以商队为名,走私西域兵甲,于终南山废矿之中豢养私兵,数量逾千!其三,勾结宗室汉王李元昌,图谋不轨!此三样物证,环环相扣,铁证如山!”
     魏征的话像一记重锤,狠狠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长孙冲是皇后的亲侄,国之栋梁,竟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一派胡言!”杜楚客厉声反驳,“毒药?解药何在?若真有此毒,东市早已尸横遍野!”
     “解药,在此。”一个清朗的声音从殿外传来。
     众人回头望去,只见药王孙思邈一袭青布道袍,仙风道骨,缓步入殿。
     他身后跟着的药童,手中提着一个药箱。
     “陛下容禀。”孙思邈行了一礼,不卑不亢,“此毒名为‘灰霜散,遇水则发,中毒者初时如伤寒,三日后脏腑糜烂而亡,状似大疫。此药非疫,乃是人谋!若非灯使及时送来示警与解药药方,东市将成死城,长安危矣!”
     说着,他当庭演示,取少量灰霜散溶于水中,再滴入另一瓶澄清药液,原本浑浊的毒水瞬间变得清澈无比。
     李世民的沉默比雷霆之怒更让人恐惧,他缓缓开口,问出了一个关键问题:“灯使何来?”
     无人应答。
     这时,珠帘之后,传来一个清脆柔婉的女声。
     众人惊愕地看到,才人徐惠手捧一册《灯名录》,款款走出,跪于殿下。
     “回陛下,灯使并非组织,亦非东宫私属。它始于朔方雪灾,百姓饥寒交迫,信息不通,只能坐以待毙。太子殿下便令人分发灯笼与火石,言:‘天黑路远,人需互助。若有余粮,点灯为号;若见灯亮,分食予之。灯使由此而生,百姓自发结网,记善忘恶,传信救人。此次东市之危,亦是灯使冒死传

第68章 父皇,你听见灯响了吗?[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