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阳光洒在长安的青石板路上,驱散了些许疫病带来的阴霾。
     街头巷尾,百姓们口口相传着“炭清井、药防疫”的顺口溜,对东宫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要知道,在“上供”这件事儿上,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谁真心为他们好,他们心里明镜儿似的。
     李承乾坐在书房里,听着赵十三汇报着最新的民情反馈,嘴角微微上扬。
     这波啊,这波是“借疫圈粉”,效果显着!
     有了民意基础,以后搞事情也更有底气了不是?
     “殿下,徐才人求见。”
     “让她进来。”李承乾放下手中的书卷,略带期待地看向门口。
     徐惠款款走来,手里捧着几卷整理好的文稿。
     “殿下,妾身已将这段时间东宫的防疫措施,整理成《防疫手札》。其中一些方法,如通风换气、分隔病患等,颇有成效。”
     “嗯,不错。”李承乾接过手札,随意翻看了几页,心中暗赞徐惠的聪慧。
     这妮子,果然是个人才。
     “殿下,妾身想着,这些方法若能推广开来,必能造福更多百姓。不如以‘东宫旧档之名,赠予太医院?”徐惠轻声提议道。
     李承乾闻言,这徐惠,不仅聪慧,还颇有政治头脑。
     以东宫的名义捐赠,既能扩大影响力,又能避免触怒李二的敏感神经,简直是一箭双雕。
     “甚好,就按你说的办。”李承乾笑着点了点头。
     很快,《防疫手札》便送到了太医院。
     孙思邈如获至宝,仔细研读后,立刻采纳了其中的建议,设立了“隔离病坊”。
     效果立竿见影,病患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消息传到皇宫,李二龙颜大悦。
     在早朝上,他难得地夸奖了李承乾一句:“太子虽禁足,亦有裨益于民,可见其心还是系念百姓的。”
     站在群臣之首的长孙无忌,听到这句话,脸色瞬间变得阴沉。
     他眯起眼睛,心中暗自盘算着,看来这李承乾,还是不能小觑啊!
     与此同时,武媚娘也在暗中行动。
     “赵十三,最近城南的马车行生意如何?”武媚娘一边拨弄着手中的香料,一边漫不经心地问道。
     赵十三略一躬身,答道:“回媚娘姑娘,城南的马车行生意还算兴隆,尤其是几家老字号,每日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嗯……”武媚娘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你以‘炭商的身份,去结交一下城南马车行的掌柜,尤其是那家叫‘老王赶车的。”
     “媚娘姑娘,不知您有什么吩咐?”赵十三有些疑惑地问道。
     武媚娘微微一笑,凑到赵十三耳边,低语了几句。
     赵十三听后,神色一凛,连忙点头应是。
     很快,赵十三便以“炭商”的身份,与“老王赶车”的掌柜搭上了线。
     他出手阔绰,很快就赢得了掌柜的信任。
     “王掌柜,最近生意不错啊!”赵十三一边喝着茶,一边闲聊道。
     “托您的福,还算过得去。”王掌柜笑眯眯地答道。
     “是嘛,我最近炭的生意越做越大,需要租用一批马车,不知王掌柜能否行个方便?”赵十三试探着问道。
     “没问题,没问题!只要价钱合适,一切好说。”王掌柜满口答应道。
     就这样,武媚娘通过赵十三,租用了三十辆空车,每日往返于炭窑与东宫外围。
     这些马车表面上是运送木炭,实际上车内却暗藏着火器零件。
     这些零件被拆解后,由飞骑军便衣分批带入城外的一处秘密营地。
     薛仁贵亲自督造,按照李承乾提供的图纸,在这里建立了一个“雷营”。
     这“雷营”表面上是一个“防疫物资储备库”,实际上却是一个火器组装工坊。
     营中的工匠,都是原火器工坊的旧部,经过系统暗中筛选,忠诚度绝对可靠。
     武媚娘的野心,也随着“雷营”的建立,逐渐膨胀起来。
     她开始频繁出入东宫,联络各方势力,试图建立属于自己的情报网络。
     然而,武媚娘的小动作,并没有逃过徐惠的眼睛。
     徐惠发现,武媚娘最近出宫的次数越来越频繁,而且每次回来,鞋履都磨损得厉害。
     这让徐惠起了疑心。
     一天夜里,徐惠悄悄潜入了武媚娘的房间。
     她仔细搜查了一番,最终在绣架下,发现了一张半成品长安坊图。
     图上标注着多处水道交汇点与军营的距离,而且还有一些奇怪的符号。
     徐惠看不懂这些符号的含义,但她隐约感觉到,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
     “这媚娘,到底想干什么?”徐惠心中充满了疑惑。
     她仔细分析着这张地

第7章 谁在暗处织网?[1/2页]